这种恐龙嘴里竟然塞了500颗牙──还长得像吸尘器刷头?
尼日尔龙头骨的模型。 尼日尔龙的头骨化石是首批利用电脑断层扫描完成数字重建的恐龙头骨之一。 PHOTOGRAPH BY IRA BLOCK,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化石网cnfossil.com)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RILEY BLACK 编译:石颐珊):这只恐龙的头骨轻盈如鸿毛,却蕴藏强大咬合力,还具备一项特别能力:快速长出新牙。 接下来带你认识,为不停啃食植物而量身打造的尼日尔龙。
哪一种恐龙有500颗牙齿,而且每隔14天就全部换掉? 古生物学家暨国家地理探险家保罗. 赛里诺(Paul Sereno)几年前和同事一起首度描述并且为这种恐龙命名,他说,塔氏尼日尔龙(Nigersaurus taqueti)的牙齿有人类32颗牙的15倍之多,能像除草机一样用嘴巴里的刀片割过低矮的植披。
这种恐龙的体重和成年非洲森林象相近,大约有两吨重,体长从鼻子到尾巴尖端大约有9米长。 大约1亿5000万年前,这种植食动物曾经在现在属于尼日尔共和国境内的西非低地漫步。
尼日尔龙是曾经在地球上演化出的最有效率的草食生物。 下文告诉你尼日尔龙常识以及它满嘴牙的生活方式。
尼日尔龙由谁命名?
尼日尔龙的骨头最早在20世纪中叶引起古生物学家的注意。 1965年到1972年间,法国古生物学家菲利普. 塔凯(Philippe Taquet)从过去的化石报告中确认尼日尔存在化石骨层(bonebed)。 他搜索的结果找到许多科学界未知的史前物种,例如有帆状背骨与鸭嘴的豪勇龙(Ouranosaurus)和形似恒河鳄的帝鳄(Sarcosuchus)。
其中,加多法瓦(Gadofaoua)遗址特别令人期待,埋藏着大量大型恐龙的骨骼。 不过由于当地还有大量其他待研究的化石,当时塔凯没有详细描述这些化石,也没有为它们命名。 这些骨头静待了30年,等到另一群古生物学家来细究。
科学家在《国家地理》举办的记者会上公开尼日尔龙的重建骨骼。 组装完成的骨骼显示这种1999年出土的恐龙是奇特的草食动物。 研究人员以塑像呈现他们对这种恐龙独特头部的诠释。 科学家也铸造了全身骨骼的重建模型,组合成尼日尔龙该有的外型。 PHOTOGRAPH BY BILL O'LEARY, THE THE WASHINGTON POST/GETTY IMAGES
1997年,由国家地理探险家赛里诺组织的调查团在加多法瓦重新发现了这些骨骼。 「这个地点相当偏远,气温和持续移动的沙丘也让工作更加困难。」协助命名尼日尔龙的密西根大学古生物学家杰夫. 威尔森曼提拉(Jeff Wilson Mantilla)说。
每一块骨头都极其脆弱。 有些薄到能够透光。 不过经过细心发掘、准备与研究之后,研究团队确定塔凯的这种蜥脚类恐龙是前所未见的新物种。
1999年,赛里诺、威尔森曼提拉与同事发表这种草食动物的科学描述,并将它命名为塔氏尼日尔龙,致敬出土国家与塔凯。 隔年研究团队又发现更多化石,让尼日尔龙的骨骼更加完整,研究团队由此看出尼日尔龙非常特殊,并且和梁龙(Diplodocus)有亲缘关系。
尼日尔龙长什么样子?
研究团队在遗址找到多块尼日尔龙的骨头,包括依然相连的颈椎和一堆头骨碎片。
「这些头骨碎片太奇怪了,我们一开始难以判断每一块骨头所属的部位。」威尔森曼提拉说。
古生物学家仍然继续研究尼日尔龙以及它的生活方式。 它的双眼位在颅骨高处,这种草食动物可能因此拥有重叠的视野,方便提防潜伏的掠食者。 一篇关于这种恐龙四肢骨骼的研究进一步显示尼日尔龙的骨壁和大型哺乳类相较之下很薄。
就像鸟类一样,气囊嵌入或包裹尼日尔龙的部分骨骼,使得骨骼中空,让这种恐龙体重轻到不需要像大型哺乳动物一样以厚重的骨骼来支撑自己的体重。 这样由气囊支撑的中空骨骼是尼日尔龙这样的恐龙之所以能长到那么大的关键特征之一。
这幅画描绘大约1亿1500万年前非洲西非的沉龙(Lurdusaurus)与尼日尔龙。 已知尼日尔龙以接近地面的植物为食。 PHOTOGRAPH BY BILL O'LEARY, THE THE WASHINGTON POST/GETTY IMAGES
尼日尔龙为什么这么容易掉牙?
虽然所有恐龙都会在一生中持续换牙,但是尼日尔龙的换牙过程相当特殊。 恐龙的牙齿成型之后,每天都会长出一条细小的生长线。
「数这些生长线就能知道这颗牙有多老。」威尔森曼提拉说。 他指出尼日尔龙牙齿上的生长线显示它每隔两周就换一次牙,而且每颗外露牙齿后方随时有多达七颗替补牙齿在生长中。
这种恐龙的颔骨形状为它惊人的牙齿生长能力提供了线索。 尼日尔龙的吻部就像吸尘器刷头一样呈正方形。 这种形状的吻部在以地面植物为食的动物中很常见,显示尼日尔龙也以同样的方法进食。
「它的嘴巴看起来是用来摘断植物,而非用来切碎或咀嚼的。」赛里诺在2007年接受《国家地理》采访时说。 尼日尔龙牙齿的磨损模式显示它进食时牙齿就像园艺剪一样交错。
这样低矮的通常很不容易吃。 威尔森曼提拉说,像木贼(horsetail)这样的植物含有坚硬如矿石的硅素,而且接近地面的植物通常也会掺入大量沙子或砺石。 吃这些粗硬的食物很快就会磨损牙齿,所以尼日尔龙演化出快速换牙的能力。
关于尼日尔龙如何演化成和其他草食恐龙不同的样貌,科学家还需要再进一步研究。 研究这种特殊的草食动物或许能让科学家更了解这样恐龙如何散布至全世界并且繁衍千百万年。 未来这些由沙漠之谜开始的骨头或许将解开新的古生物谜团。
科学家如何拼凑尼日尔龙?
古生物学家在加多法瓦发掘出许多不同尼日尔龙个体的骨头,但是没有找到单一个体完整的骨骼。 然而在尖端科技的协助下,威尔森曼提拉和同事在2007年对这些尼日尔龙骨头进行数字扫描,然后将它们调整到同样的比例以重建出一具完整的骨骼。 这是古生物学家最早利用电脑断层扫描重建恐龙头骨解剖构造的先例之一。
电脑断层扫描也显示出尼日尔龙内耳的构造与位置,这些信息可以用来判断动物如何维持头部位置并且保持身体平衡。 就尼日尔龙来说,数字扫描显示这种草食动物维持吻部朝下倾斜的姿势。 研究人员也发现尼日尔龙的颅腔中与嗅觉相关的脑区较小。
根据这项发现,研究人员假定尼日尔龙可能不擅长嗅出接近中的肉食动物或者美味植物的位置。 不过这对整天都在低头啃食植物的恐龙来说似乎不构成太大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