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发现早白垩世窃蛋龙类恐龙新类群——百年鸳鸯龙

(化石网cnfossil.com)据新华网(记者 哈丽娜):一件采集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的早白垩世恐龙标本被认定为窃蛋龙类恐龙新类群——百年鸳鸯龙。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了国际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上。

内蒙古发现早白垩世窃蛋龙类恐龙新类群——百年鸳鸯龙

百年鸳鸯龙化石标本。新华社记者哈丽娜 摄

这一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团队和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合作完成。

2021年夏天,研究人员在阿拉善左旗毛儿图—大水沟野外科学考察活动中发现了百年鸳鸯龙化石。化石标本包含2个埋藏在一起的个体,其中正型标本包括部分椎骨、肋骨,部分肩带、前肢,较完整的腰带及部分后肢;归入标本则包括不完整的头部,腹面暴露的部分背椎、荐椎与腰带,及部分后肢。

内蒙古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白慧君介绍,由于化石标本中包含2个个体,令人想起“得成比目何辞死”的鸳鸯,故以“鸳鸯”作为属名;种名“百年”则为纪念窃蛋龙类恐龙命名一百周年。

经研究对比发现,百年鸳鸯龙形态学特征组合区别于其他已知的窃蛋龙类成员,代表了一个较小型的窃蛋龙类新类群。其体长不足1米,有一双长长的后腿,是一种灵巧的小恐龙。该化石中还保存有精美的胃石,证明这种恐龙生前和现代很多鸟类一样,会吞食小石子储存在消化道中,帮助研磨食物,这些胃石的保存为了解恐龙生态习性提供了新证据。

内蒙古发现早白垩世窃蛋龙类恐龙新类群——百年鸳鸯龙

化石中保存的胃石。(受访者供图)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郝明泽说,窃蛋龙类是一类与鸟类关系比较近的兽脚类恐龙,具有十分独特的身体构造和筑巢行为。研究窃蛋龙类恐龙对理解非鸟兽脚类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以及中生代恐龙形态和生态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毛儿图地区的化石发掘工作始于1959年,此前已研究并命名了鲨齿龙类的毛儿图鲨鱼齿龙,禽龙类的戈壁原巴克龙和甲龙类的屈眼戈壁龙。百年鸳鸯龙是这一化石点命名的第四种恐龙。这一发现说明毛儿图地区在早白垩世晚期不仅生存有大型恐龙,同时也有窃蛋龙类这样占据独特生态位的小型似鸟恐龙,为了解当时的恐龙生态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关:内蒙古发现新属种恐龙“百年鸳鸯龙” 恐龙家族再添新丁

(化石网cnfossil.com)据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阿妮尔):11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作为中国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内蒙古又发现一新属种恐龙——“百年鸳鸯龙”,恐龙家族再添新丁。这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的科研人员3年多的研究成果,具有世界意义。

“百年鸳鸯龙”为窃蛋龙类恐龙新类群,其化石发现于2021年。据介绍,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科研人员2021年在阿拉善左旗毛儿图——大水沟野外考察点发现了两具较完整且紧邻的恐龙骨架化石。在之后3年多的时间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的科研人员联合开展了野外调查,经过采集、修复、CT扫描重建、激光扫描等研究,发现两具恐龙骨架化石来自1亿多年前的白垩世早期。由于该化石标本中包含两个较完整且紧邻的个体,故以“鸳鸯”作为属名,种名“百年”则是纪念窃蛋龙类恐龙命名100周年。

经研究,“百年鸳鸯龙”形态学特征组合区别于其他已知的窃蛋龙类成员,代表了一个较小型的窃蛋龙类新类群。在此之前,大部分已知的窃蛋龙类都来自于晚白垩世,而早白垩世的种类比较少、分布也基本局限在辽西地区的热河生物群。这次发现的“百年鸳鸯龙”,为早白垩世窃蛋龙类增添了新的成员,并扩展了早白垩世窃蛋龙类的地理分布。

“百年鸳鸯龙”体长不足1米,属于小型兽脚类恐龙,是和鸟类亲缘关系比较近的带羽毛恐龙。在骨骼形态上,“百年鸳鸯龙”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后肢很修长,被认为善于奔跑,但是后肢肌肉却不发达,它们可能又不太善于奔跑。“这样的特征组合看似矛盾,却和现代涉禽鸟类一样,‘百年鸳鸯龙’具有涉水习性。这个发现为我们了解恐龙的生态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证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郝明泽博士说。

除了骨骼之外,“百年鸳鸯龙”化石中还发现了胃石,表明它们像现代鸟类一样吞食小石子储存在消化道中,帮助研磨食物。目前,“百年鸳鸯龙”研究尚处在形态学研究阶段,头骨化石的骨骼特征还未完全显露。

“内蒙古是古生物化石资源大省,中国发现恐龙新种属近400种,其中内蒙古发现47种。目前,内蒙古有6处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产地,建成了4个以古生物化石资源保护为主题的国家地质公园和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研究保护部副部长王姝琼说。

大量古生物化石的发掘发现,揭示了内蒙古大地亿万年来的变迁历程,也不断改写着生物演化的历史。

相关:内蒙古“百年鸳鸯龙”研究成果发布

(化石网cnfossil.com)据央广网呼和浩特11月29日消息(记者刘晓祺 见习记者刘一晨)11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现——“百年鸳鸯龙”。这一发现为内蒙古丰富的古生物资源研究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1年,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科研团队在阿拉善左旗毛儿图—大水沟野外考察时,发现两具紧密相邻且保存较完整的恐龙骨架化石。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科研人员合作研究,确定其为窃蛋龙类新类群,并命名为“百年鸳鸯龙”。

“百年鸳鸯龙”正型标本与归入标本包含多部位骨骼,来自白垩纪早期,是小型兽脚类恐龙。其形态学特征组合独特,区别于已知窃蛋龙类,因化石含两个个体且纪念窃蛋龙命名百年而得名。该恐龙体长不足1米,后腿修长,行动灵巧,其化石中的胃石为了解恐龙生态习性提供新证,也为研究窃蛋龙类多样性与演化历程提供重要依据。

内蒙古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百年鸳鸯龙”的发现使内蒙古发现的恐龙种属达47种,进一步丰富了毛儿图地区白垩纪恐龙动物群的生物多样性。这里不仅曾是大型恐龙的栖息地,也孕育了小型似鸟恐龙。

“在此之前,大部分已知的窃蛋龙类都来自于晚白垩世,而早白垩世的种类比较少、分布也基本局限在辽西地区的热河生物群。这次发现的百年鸳鸯龙为早白垩世窃蛋龙类增添了新的成员、并扩展了早白垩世窃蛋龙类的地理分布。同时,我们的系统发育分析也显示,百年鸳鸯龙处在窃蛋龙家族演化的早期位置上。所以,它为我们揭示了早期窃蛋龙类的形态特征,丰富了我们对窃蛋龙类早期演化历史的认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郝明泽博士在会上说道。

自二十世纪初起,众多国内外科学家赴内蒙古考察古生物,成果丰硕。内蒙古自然资源厅高度重视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科普工作,建立常态化调查和保护机制,完善机构框架,六处产地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单,建成多个地质公园与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白慧君在会上表示,下一步,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将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贯彻古生物化石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持续强化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充分发挥内蒙古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等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单位作用,全力提升内蒙古古生物化石保护与科研科普水平。

相关:恐龙家族添“新丁”:内蒙古发现窃蛋龙类恐龙新类群

(化石网cnfossil.com)据中新网呼和浩特11月29日电 (记者 陈峰):29日,在“百年鸳鸯龙”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白慧君公布: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科研人员携手研究,此前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出土的两具恐龙骨架化石被确认为窃蛋龙类恐龙新类群之化石,该种恐龙被命名为“百年鸳鸯龙”。

据悉,这两具较完整且紧邻的恐龙骨架化石,是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科研人员于2021年在阿拉善左旗毛儿图—大水沟野外考察点发现的。经考证,它们来自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早期。“百年鸳鸯龙”体长不足1米,有一双长长的后腿,属于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郝明泽介绍,此前已知的窃蛋龙类,多发现于白垩纪晚期,白垩纪早期的种类稀少,且分布基本局限在辽西地区的热河生物群。“百年鸳鸯龙”的出现,为白垩纪早期窃蛋龙类增添“新丁”,还拓宽了该时期窃蛋龙类的地理分布范围。

郝明泽还表示,“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百年鸳鸯龙’处于窃蛋龙家族演化的早期阶段,这一发现有助于揭示早期窃蛋龙类的形态特征,丰富了我们对窃蛋龙类早期演化历史的认识。在骨骼形态上,它们后肢的比例很修长,中髋臼后突比例短,这样的特征和现代鸟类中的涉禽非常相似,因此可能暗示了‘百年鸳鸯龙’适应类似涉水的习性,为我们了解恐龙的生态多样性提供了宝贵线索。”

值得一提的是,该化石中留存有精美的胃石。这表明,“百年鸳鸯龙”与现代诸多鸟类习性相似,会吞食小石子存于消化道,辅助研磨食物。胃石的保存,为洞悉恐龙生态习性提供了新的证据。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白垩纪 窃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