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八闽鸟:中国发现最早的鸟类,改写鸟类演化历史

政和八闽鸟:中国发现最早的鸟类,改写鸟类演化历史

图1: 古脊椎所和福建地调院联合考察队发现政和八闽鸟正型标本(前排左起:冯久桐、王林昌、徐立明、王敏、林虓、林淦旻、冯文清、李岩。后排左起:杜红岗、李宝贵、黄代栋、苗嵩、张嘉良、周国武、黄有旺、黄代和、黄华、陈官明)

政和八闽鸟:中国发现最早的鸟类,改写鸟类演化历史

图2: 政和八闽鸟正型标本(王敏供图)

政和八闽鸟:中国发现最早的鸟类,改写鸟类演化历史

图3: 中生代兽脚类恐龙(包括鸟类)演化树,以及前肢、肩带和后肢的形态空间(王敏供图)

政和八闽鸟:中国发现最早的鸟类,改写鸟类演化历史

图4: 政和动物群发现疑似今鸟型类的叉骨(王敏供图)

政和八闽鸟:中国发现最早的鸟类,改写鸟类演化历史

图5:政和八闽鸟和政和动物群生态复原图(赵闯绘制)

(化石网cnfossil.com)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硏究所:2月13日,《自然》(Natur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团队(以下称“古脊椎所”)和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以下称“福建地调院”)合作完成的福建省政和动物群发现侏罗纪鸟类化石的研究成果,报道了全球最古老的鸟类之一,也是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揭示了现代鸟类的体型结构在侏罗纪晚期(距今1.5亿年)就已经出现,该研究将以尾综骨为代表的重要特征的出现时间向史前推进两千万年。古脊椎所王敏为独立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福建地调院陈润生为共同第一作者。

鸟类从恐龙演化而来,无疑是生命演化历史中最为震撼的一幕,其中涉及大量骨骼、肌肉、表皮衍生物和其他生物学结构的改变。宏演化的理论研究推测鸟类多样性的增加最早发生在侏罗纪,然而这一假说缺少化石证据的支持。目前我们所熟知的侏罗纪鸟类只有发现于德国晚侏罗世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然而始祖鸟的分类位置近期受到质疑,部分研究认为始祖鸟属于恐爪龙类,而非鸟类。此外,包括近鸟龙类和擅攀鸟龙类也都曾被归入鸟类,然而这些假说都存有巨大争议。这些问题就像一朵乌云,笼罩在鸟类起源的节点上,困扰着演化生物学家。

侏罗纪有没有确切的鸟类?

院地合作,四年追溯,再接再厉

自2021年,王敏、周忠和研究员和福建地调院开展合作,组建野外团队,在福建省内开展系统的古生物和地层考察工作。2023年9月,该联合团队在《Nature》报道了福建首次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奇异福建龙(Fujianvenator prodigiosus),并命名了 “政和动物群”(Zhenghe Fauna),为研究东亚晚中生代陆相生态系统的演化提供了全新窗口。2023年11月,野外团队在政和动物群发现了一件不完整的爬行动物化石,虽然仅有部分肩带骨骼从围岩中显露出来,王敏、周忠和第一眼就认为这可能是一件鸟类化石(图1)。

最早的鸟类之一,最早的具有尾综骨的鸟类

经过长达一年的室内修复和研究分析,研究团队确定了该化石属于鸟类,并将其命名为政和八闽鸟(Baminornis zhenghensis),其属名“八闽”是福建的古称(图2)。政和八闽鸟显示出独特的形态组合:其肩带和腰带具有鸟胸类(Ornithothoraces)的进步特征(鸟胸类出现于白垩纪,是这一时期鸟类的主要类群,由反鸟类和今鸟型类构成),如具有分离的乌喙骨和肩胛骨,坐骨不发育闭孔突等。但是政和八闽鸟的前肢保留了手盗龙类恐龙的原始形态。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身体部位在恐龙——鸟类转变时的演化变化,研究人员利用比较分支系统学,分别构建前肢、肩带和腰带的形态空间,结果显示政和八闽鸟的肩带和腰带特征散落在白垩纪反鸟类和今鸟型类的形态空间里,而八闽鸟前肢却落在非鸟类兽脚类恐龙的形态空间里,该结果形象展示了不同身体部位的模块化演化,揭示了镶嵌演化深刻影响鸟类的起源(图3)。

八闽鸟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具有愈合的尾综骨,这是构成现代鸟类体型的基石。鸟类和其他爬行动物最显著的区别就是鸟类的尾巴很短,不但尾椎数目减少,且最后几枚尾椎愈合成一个叫尾综骨(pygostyle)的结构,它的出现对身体重心前移、后肢和尾骨的独立运动、以及飞行能力的完善至关重要。尾骨缩短是恐龙——鸟类演化中最彻底的形态变化之一。包括始祖鸟、近鸟龙类等“潜在的侏罗纪鸟类”,他们仍然具有和恐龙一样的长尾骨,从这点来讲,他们至少在体型上与鸟类大相径庭。八闽鸟的发现首次揭示了现代鸟类的体型在侏罗纪就已经出现,并将这一特征出现的时间提早了两千万年。

基于简约法和贝叶斯法的系统发育分析均支持政和八闽鸟的鸟类分类位置。在进化树上,是仅次于始祖鸟而最早分化的鸟类支系。如果说始祖鸟的鸟类归属有疑问的话,政和八闽鸟是目前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

政和动物群的遗珠:单独的叉骨,侏罗纪的今鸟型类?

除了八闽鸟的发现外,研究团队董丽萍副研究员还发现了一个单独保存的叉骨。由于保存的信息有限,研究人员通过几何形态测量学、分支系统学和判别分析等方法来锁定该叉骨的分类位置。结果显示该叉骨与白垩纪的今鸟型类非常相似(最早的今鸟型类出现于1.3亿年前),而明显区别于政和八闽鸟,以及其他侏罗纪鸟类和恐龙(图4)。由于缺失更多的信息来确定其分类位置,研究人员只能暂将其归入鸟类这一大的分类单元。但是该叉骨的发现证实了至少两种鸟类生活在政和动物群。

通过演化时间的估算,八闽鸟的发现将鸟类起源的时间推进到中侏罗世晚期(距今1.72–1.64 亿年)。而如果上述叉骨的确属于今鸟型类,那么鸟类起源的时间将会进一步提早。政和动物群因为其独特的生物构成和地质构造背景,为研究侏罗纪晚期陆相生态系统的演化,以及包括鸟类、离龙类等动物的起源提供了新的重要信息(图5)。

Nature论文作者包括古脊椎所的董丽萍、徐星、张驰、周忠和,以及福建地调院的周国武、邓克、徐立明、王林昌、杜红岗、林淦旻、林敏。参与野外考察的还包括古脊椎所的李岩、冯文清、苗嵩、冯久桐、张嘉良、赵向东,以及福建地调院的林虓、汤建荣。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克拉通破坏与陆地生物演化”、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十年择优项目、新基石科学基金会所设立的科学探索奖、福建省自然资源厅“闽西地区晚中生代盆地地质遗迹及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和“福建重点古生物化石产地评价评级及保护现状调查”,和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政和大溪古生物资源调查、发掘及研究”的资助。


相关:我国发现全球已知最古老鸟类!改写鸟类演化历史

(化石网cnfossil.com)据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刘苏雅):地球上的第一只鸟是何时飞向天空的?目前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政和八闽鸟化石在我国福建政和动物群现身。这一重要发现,将鸟类起源时间推进到距今约1.72亿至1.64亿年的中侏罗世晚期,改写了鸟类演化历史。2月13日,相关研究成果在《自然》发表。

几乎占据了地球所有生态位的鸟类,其起源和演化是科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此前已有诸多化石证据证明,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但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背后隐含的是大量骨骼系统、运动方式、身体机能等因素的改变。曾经被公认为鸟类祖先的始祖鸟生存在侏罗纪时期,但其所属的物种类别在近些年受到质疑。有观点认为,始祖鸟并非鸟类,而属于与鸟类关系较近的恐爪龙类。

那么,侏罗纪时期是否存在更标志性的鸟类化石?在政和动物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敏团队与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合作,开展了历时3年、累计300余天的野外发掘工作。“野外工作的大部分时间是枯燥的,也可能是一无所获的。”对于这种工作节奏,王敏已经习以为常,而在2023年11月,这里给了他极大的惊喜。

手起锤落,从侏罗纪时期保存至今的石块应声而开,一枚特别的化石跳入团队成员林虓的眼帘。“八九不离十,肯定是鸟类!”通常来说,化石的辨认需要经过仔细的修理、分析工作,但看到这块仅相当于手掌大小的化石时,王敏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第一眼就判断出,它极为珍贵。“我们很幸运,这块化石虽然保存并不完整,但恰好留存了个体的标志性演化特征。它的肩胛骨和乌喙骨是分离的,直接指向了鸟类。”

团队进一步分析发现,该个体在演化树上所处的位置,仅比始祖鸟略微进步,而比其他所有鸟类都更原始。经过长达1年的室内修复和研究分析,研究团队确定了该化石属于鸟类,属于鸟类演化最早分出的一个支系,并将其命名为政和八闽鸟。

这枚化石还保留了另一块重要骨骼——已愈合的尾综骨,这也是鸟类的典型骨骼结构。常见的爬行动物拥有较长的尾骨,而鸟类在演化过程中以尾综骨取而代之,在减轻体重的同时让身体重心前移,使得鸟类在飞行过程中保持身体稳定。尾骨缩短是从恐龙到鸟类演化过程中,最彻底的形态变化之一,这次发现将以尾综骨为代表的重要特征出现时间提早了近2000万年。

在政和动物群生存的鸟类,或许不止政和八闽鸟一种。一枚单独保存的叉骨化石也被发现,它明显区别于政和八闽鸟,与白垩纪的今鸟型类非常相似。目前,科研团队仍在对其持续开展研究,如果这枚叉骨的确属于今鸟型类,鸟类起源时间将会进一步提前。

“探究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关注历史长河中主要的生物演化事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所长徐星表示,政和八闽鸟的发现,可能成为解锁生物“从陆地到天空”演化过程的关键钥匙。古生物研究不仅能还原它们在解剖学、生理学、行为学等领域的一系列变化,还能助力当代的仿生科技发展,“从陆地飞向天空时,生物体结构出现了怎样的转化,如何实现更有效率的飞行,这些机理研究都有望为飞行器的设计贡献新思路。”

在政和动物群长达300余天的野外工作中,科研团队也仅发现了两枚鸟类化石,接下来,他们还将持续发掘。“第一只恐龙究竟是在何时飞向蓝天的?要清晰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大量的样本和数据积累。”徐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更完整的化石现身,进一步还原这起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

相关:改写鸟类演化历史 世界最古老鸟类化石之一“政和八闽鸟”在福建被发现

(化石网cnfossil.com)据人民网福州2月13日电 (李唯一):“2023年11月,研究人员在福建省政和县发现了一件不完整的爬行动物化石,虽然仅有部分肩带骨骼从围岩中显露出来,但我们认为这可能是一件鸟类化石。”在13日上午召开的“政和八闽鸟”化石重大发现科研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古鱼类与爬行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敏回忆。

经过长达一年的室内修复和研究分析,研究人员确定该化石属于鸟类,并将其命名为“政和八闽鸟”。2025年2月13日,《自然》期刊发表了“政和八闽鸟”相关研究成果。

该项成果由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完成,据发布会透露,这是继2022年在南平市政和县发现“奇异福建龙”后,又在同一地区发现了重要鸟类化石,也是福建省有史以来在古生物化石领域最重要的发现。

“除发现‘政和八闽鸟’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个单独保存的叉骨。”王敏说,该叉骨与白垩纪的今鸟型类非常相似,而明显区别于“政和八闽鸟”以及其他侏罗纪鸟类和恐龙。该叉骨的发现证实了至少两种鸟类生活在“政和动物群”。

王敏介绍,通过演化时间的估算,“政和八闽鸟”的发现将鸟类起源的时间推进到中侏罗晚期,即距今1.72亿-1.64亿年,“而如果上述叉骨的确属于今鸟型类,那么鸟类起源的时间将会进一步提早。”

“什么时候能发现第二种侏罗纪鸟类,这是演化生物学关注的焦点。”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表示,全世界最古老的鸟类,比较公认的是德国发现的始祖鸟,距今大概1.5亿年。该项发现距今已经超过一个半世纪。

“‘政和八闽鸟’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鸟类、全球最古老的鸟类之一,揭示了现代鸟类的体型结构在侏罗纪晚期(距今1.5亿年)就已经出现。该研究将以尾综骨为代表的鸟类重要特征的出现时间向史前推进两千万年,改写了鸟类演化历史。”王敏表示。

截至2024年底,政和大溪盆地共发掘出252件龟鳖类、72件离龙类等重点保护脊椎动物化石和142件其他动植物化石,表明“政和动物群”生物种类极其丰富,彰显了大溪盆地古生物化石的巨大潜力。王敏这样阐述其意义:“‘政和动物群’因为其独特的生物构成和地质构造背景,为研究侏罗纪晚期陆相生态系统的演化,以及包括鸟类、离龙类、龟鳖类等动物的起源提供了新的重要信息。”

恐龙和鸟类的化石就像“时间胶囊”,能够带我们穿越回亿万年前的地球。福建政和何以既发现“奇异福建龙”,又发现“政和八闽鸟”?

“‘十四五’以来,福建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地矿局加大全省古生物化石调查研究力度,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联合组建科研调查队伍,在全省开展古生物化石调查、发掘、研究与保护工作。”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俞文峰介绍,今年起,将继续部署开展福建早-中侏罗世盆地、闽东地区晚中生代盆地、闽西南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盆地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以及福建省重点地区新生代盆地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等工作,尽快查明福建省古生物化石资源分布概况,摸清资源家底。

相关:Nature:超越“始祖鸟”,我国学者发现最古老的鸟类化石,改写鸟类演化史

(化石网cnfossil.com)据生物世界(撰文 王聪):从广义上来说,恐龙并没有真正从地球上灭绝,因为,有一部分恐龙演化成了鸟类。那么,恐龙究竟是何时演化成了鸟类?第一只鸟何时出现在了地球上?

1861 年,在德国巴伐利亚乡间,采石工人将石灰岩劈成薄片用于石版印刷,结果偶然发现了一具侏罗纪晚期的化石骨架——它有着羽毛和翅膀,看起来是一只鸟,然而它却有着长长的尾巴和锋利的爪子,又像是爬行动物。这一化石的发现成为恐龙向鸟类演化的重要证据,也再次验证了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这只鸟被认为可能是地球上的第一种鸟类,因此被命名为始祖鸟(Archaeopteryx)。

虽然始祖鸟是公认的侏罗纪时期唯一的鸟类化石,但宏观进化研究预测,鸟类在侏罗纪时期就已经历了多样化发展。因此,始祖鸟作为侏罗纪时期的鸟类仍有争议,有研究人员认为,它实际上是恐爪龙类的恐龙。

2025 年 2 月 13 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Earliest short-tailed bird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China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描述了在中国发现的已知的最古老的短尾鸟类,这也是目前全世界最早、最古老的鸟类化石——“政和八闽鸟”(Baminornis zhenghensis),大约与长尾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同时代,将鸟类起源的时间推进到了中侏罗世晚期(1.72亿年–1.64 亿年前),将失去长尾(更接近现代鸟类的体型,有助于飞行)的时间往前推移了近 2000 万年,从而改写了鸟类演化历史。

侏罗纪时期鸟类化石记录稀少,始祖鸟(约1.5亿年前)是该时期仅有得到广泛接受的原始鸟类。因此,它的发现为鸟类如何从恐龙演化而来提供了一些见解。然而,始祖鸟实际上更接近恐龙而非鸟类,例如它有牙齿和长尾。因此,也有研究人员认为,始祖鸟并非鸟类,而是一种恐爪龙类的恐龙。

在鸟类的早期演化中,短尾可作为演化创新的一个标志,影响生物学的各个方面,包括体重分布和飞行机制。

王敏等人在位于中国福建省的政和生物群发现的一种新化石鸟类,其年代可追溯至侏罗纪末期。研究团队将发现的这一新物种被命名为 Baminornis zhenghensis(政和八闽鸟,其中“八闽”为福建古称)

政和八闽鸟有独特的短尾特征,与现代鸟类更相似,而与始祖鸟的长尾截然不同。这一特征使八闽鸟成为迄今已知唯一(也是最古老)的侏罗纪短尾鸟类,将短尾这一鸟类特征的出现向前推了近 2000 万年。政和八闽鸟的发现也凸显出鸟类在晚侏罗世的多样性,揭示了鸟类演化的一个关键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Nature 期刊同期发表了来自爱丁堡大学古生物学家 Stephen L.Brusatte 的评论文章,文章指出,政和八闽鸟是划时代的发现,是自从 1861 年始祖鸟化石发现以来最重要的鸟类化石。

相关:中国发现全球最古老鸟类!

(化石网cnfossil.com)据央视新闻(总台记者 雷飚 王铣 刘刚):今天(13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联合发布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福建省政和动物群发现的侏罗纪鸟类化石的研究,发现全球最古老的鸟类之一——“政和八闽鸟”,也是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揭示了现代鸟类的体型结构在侏罗纪晚期(距今1.5亿年)就已经出现,该研究将以尾综骨为代表的鸟类重要特征出现的时间提早了近2000万年。相关研究成果北京时间2月13日在《自然》发表。

我国发现全球最古老鸟类

——政和八闽鸟

该化石于2023年11月在政和大溪盆地发现,经过长达一年的室内修复和研究分析,研究团队确定了该化石属于鸟类,并将其命名为政和八闽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科学探索奖获奖人王敏介绍, 根据一些体重的测算公式,能估算出八闽鸟的体重在150克左右,“和一些小型的鹦鹉大小比较相近 ”。

王敏介绍,在整个化石标本所在的政和动物群,还发现了一些生活在水里或水边的动物,比如像鱼类、龟鳖类,“我认为这代表的是类似于沼泽的环境。”

虽然化石不完整,但是它保存了很多重要信息。例如具有分离的肩胛骨和乌喙骨,腰带骨骼显现出很多进步的特征。其中最重要、最特殊的地方就是具有愈合的尾综骨,这是构成现代鸟类体型的基石。

鸟类和其他爬行动物最显著的区别就是鸟类的尾巴很短,不但尾椎数目减少,而且最后几枚尾椎愈合成尾综骨结构,尾骨缩短是恐龙向鸟类演化中最彻底的形态变化之一。

该发现将鸟类起源时间

推至中侏罗晚期

据了解,目前全世界最古老的鸟类,比较公认的是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它发现在侏罗纪时期,距今大概1.5亿年。然而始祖鸟的分类位置近期受到质疑,部分研究认为始祖鸟属于恐爪龙类,而非鸟类。

“政和八闽鸟”的发现首次揭示了现代鸟类的体型在侏罗纪就已经出现,并将鸟类起源时间推至中侏罗晚期,大约1.72亿至1.64亿年前,是目前最确切的且唯一的侏罗纪鸟类,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鸟类进化历史的认识。

除了八闽鸟化石之外,王敏带领的研究团队还发现了一个单独保存的叉骨。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该叉骨明显区别于政和八闽鸟,与出现于1.3亿年前白垩纪的今鸟型类非常相似。这一发现证实,至少两种鸟类生活在政和动物群,如果未来能证实该叉骨的确属于今鸟型类,那么鸟类起源的时间将会进一步提前。

相关:从福建龙到八闽鸟“龙凤呈祥” 政和动物群科研有望厚积薄发

(化石网cnfossil.com)据中新网福州2月14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家团队最近在政和动物群研究发现确证全球最古老鸟类——政和八闽鸟,这一改写鸟类演化史的重要成果论文,北京时间2月13日凌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上线发表,备受瞩目。

这也是继发现奇异福建龙化石并命名政和动物群之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联合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等合作伙伴,在政和动物群取得的又一重大化石发现及研究成果。

合作各方当天在福州共同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科普解读从福建龙到八闽鸟“龙凤呈祥”的化石发现成果,推介政和动物群蕴藏的丰富化石资源,展望未来科研的广阔前景,认为政和动物群化石发现目前只是开始,巨大潜力有望推动后续研究厚积薄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所长徐星研究员指出,奇异福建龙、政和八闽鸟的发现只是开始,前期的发掘工作表明,政和动物群以及福建其他中生代盆地化石资源十分丰富,相关发现研究潜力巨大。

他透露,依托现有古生物化石成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计划与福建省共建古生物化石研究重点实验室,申报古生物创新型科研平台,持续联合打造福建古生物化石新名片。同时,加强国内国际科研合作,推动与辽西热河生物群、德国始祖鸟化石点等开展恐龙演化和鸟类起源等对比研究,助力政和动物群研究迈上新台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周忠和研究员表示,政和动物群因其独特的生物构成和地质背景,为研究侏罗纪晚期的生态系统演化和动物起源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政和八闽鸟的“划时代发现”,不仅极大丰富对鸟类进化历史的认识,也彰显科学研究的力量。未来,期待政和动物群有更多发现,进一步解开生命演化的奥秘。

在福建省地矿局总工程师陈福龙看来,不仅仅是政和动物群,福建中生代盆地探寻恐龙和鸟类化石的潜力很大。

他说,福建目前已基本查明全省中生代地层的分布与特征,为发现恐龙和鸟类化石提供了坚实基础和重要线索,有3个重点区域尤其值得关注:闽西红层盆地,是恐龙足迹的“露天档案馆”;闽东火山盆地,是火山灰下的“化石冰箱”;闽西南与闽北地区的河湖地层,是鸟类起源的“神秘摇篮”。

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俞文峰表示,该省下一步的古生物化石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将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稳步推进全省古生物化石资源摸底调查;二是继续支持做好古生物化石科学发掘、研究与产地保护。

政和县县长王丰透露,该县目前已对奇异福建龙古生物化石商标进行注册,已有100多件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接下来将推动“政和动物群·奇异福建龙”“政和八闽鸟”古生物化石发掘与文旅、科研、教学相融合,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化石办)副主任张昊楠为福建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建言献策:一是做好政和动物群、上杭恐龙足迹群、漳浦琥珀生物群等化石产地科学保护工作;二是在福建举办古生物化石专题学术研讨会,提高福建古生物化石科研学术地位;三是充分发挥古生物化石的多重价值,确保有序开发利用,服务乡村振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王敏研究员是该所与福建省合作团队负责人,领导开展政和动物群科研工作。他表示,合作团队后续将进一步密切配合,发挥双方互补优势,加强野外发掘调查与科学研究,并根据需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研究分析,希望在奇异福建龙、政和八闽鸟的基础上,未来能收获更多化石发现、取得更大研究成果。

相关:“政和八闽鸟”成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类化石之一 将改写鸟类起源的认知

(化石网cnfossil.com)据东南网(记者 陈楠):2月13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福建政和大溪盆地古生物化石调查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又发现了重要鸟类化石,命名为“政和八闽鸟”,时代距今约1.50亿年。《自然》期刊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政和八闽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类化石之一,将改写鸟类起源的认知。

据悉,该化石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联合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古鱼类与爬行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敏介绍,鸟类从恐龙演化而来,无疑是生命演化历史中最为震撼的一幕,其中涉及大量骨骼、肌肉、表皮衍生物和其他生物学结构的改变。宏演化的理论研究推测鸟类多样性的增加最早发生在侏罗纪,然而这一假说缺少化石证据的支持。目前为人所熟知的侏罗纪鸟类只有发现于德国晚侏罗世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然而始祖鸟的分类位置近期受到质疑,部分研究认为始祖鸟属于恐爪龙类,而非鸟类。此外,包括近鸟龙类和擅攀鸟龙类也都曾被归入鸟类,然而这些假说都存有巨大争议。

王敏表示,政和八闽鸟化石虽然不完整,但是它保存了很多重要信息。例如具有分离的肩胛骨和乌喙骨,腰带骨骼显现出很多进步的特征。其中最重要、最特殊的地方就是八闽鸟具有愈合的尾综骨,这是构成现代鸟类体型的基石。鸟类和其他爬行动物最显著的区别就是鸟类的尾巴很短,不但尾椎数目减少,且最后几枚尾椎愈合成一个叫尾综骨(pygostyle)的结构,它的出现对身体重心前移、后肢和尾骨的独立运动,飞行能力的完善至关重要。尾骨缩短是恐龙向鸟类演化中最彻底的形态变化之一。包括始祖鸟、近鸟龙类等“潜在的侏罗纪鸟类”,他们仍然具有和恐龙一样的长尾骨,从这点来讲,他们至少在体型上与鸟类大相径庭。通过形态对比,进行了包括简约法和贝叶斯法在内的分支系统学分析,发现八闽鸟化石在鸟类的演化树上,处在接近根部的位置,比始祖鸟更为进步。

政和八闽鸟的发现首次揭示了现代鸟类的体型在侏罗纪就已经出现,并将这一特征出现的时间提早了两千万年,是目前最确切的、且唯一的侏罗纪鸟类。

相关:福建省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类化石之一“政和八闽鸟” 改写鸟类演化历史

(化石网cnfossil.com)据中国日报福建记者站(记者 胡美东):2月13日,“政和八闽鸟”化石重大发现科研成果新闻发布会在福州召开。会上介绍,2024年,政和大溪盆地古生物化石调查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又发现了重要鸟类化石,命名为“政和八闽鸟”,时代距今约1.50亿年。

《自然》期刊(Nature)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政和八闽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类化石之一,将改写鸟类起源的认知。该项成果由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完成,这是继2022年在南平市政和县发现“奇异福建龙”后,又在同一地区发现了重要鸟类化石,这也是福建有史以来古生物化石领域的最重要发现。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古鱼类与爬行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敏介绍,该化石于2023年11月在政和大溪盆地发现。经过长达一年的室内修复和研究分析,研究团队确定了该化石属于鸟类。虽然化石不完整,但是它保存了很多重要信息。例如具有分离的肩胛骨和乌喙骨,腰带骨骼显现出很多进步的特征。其中最重要、最特殊的地方就是具有愈合的尾综骨,这是构成现代鸟类体型的基石。

八闽鸟的发现首次揭示了现代鸟类的体型在侏罗纪就已经出现,并将这一特征出现的时间提早了两千万年。在进化树上,八闽鸟是仅次于始祖鸟而最早分化的鸟类支系。如果说始祖鸟的鸟类归属有疑问的话,政和八闽鸟是目前最确切的、且唯一的侏罗纪鸟类。

王敏表示,除了八闽鸟的发现外,联合团队董丽萍副研究员还发现了一个单独保存的叉骨。研究结果显示,该叉骨与白垩纪的今鸟型类非常相似(最早的今鸟型类出现于1.3亿年前),而明显区别于政和八闽鸟,以及其他侏罗纪鸟类和恐龙。

通过演化时间的估算,八闽鸟的发现将鸟类起源的时间推进到中侏罗晚期(距今1.72-1.64亿年)。而如果上述叉骨的确属于今鸟型类,那么鸟类起源的时间将会进一步提早。政和动物群因为其独特的生物构成和地质构造背景,为研究侏罗纪晚期陆相生态系统的演化,以及包括鸟类、离龙类等动物的起源提供了新的重要信息。

相关:比始祖鸟更早 我国发现最古老鸟类化石

(化石网cnfossil.com)据新华社: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联合发现了鸟类化石“政和八闽鸟”。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鸟类之一,将现代鸟类身体构型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近2000万年。

相关成果2月13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文章中评价:“政和八闽鸟是里程碑式的发现,是自19世纪60年代初始祖鸟化石发现以来,最重要的鸟类化石。”

发现于德国的始祖鸟生活在约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曾被认为是最早的鸟类。然而,距始祖鸟发现至今已经超过一个半世纪,且始祖鸟是否为鸟类近年来存在争议。2021年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王敏、周忠和研究员和福建地调院组建联合团队,在福建省内开展古生物和地层考察工作,在政和地区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侏罗纪时期爬行动物化石,命名为“政和动物群”。经过对其中一块化石长达一年的修复和系统发育分析、身体构型研究等,研究团队于近期确定了该化石属于鸟类,并将其命名为“政和八闽鸟”。其属名“八闽”是福建的古称。

研究团队推测,政和八闽鸟的体形接近今天的凤头鹦鹉,体重100多克,生活在类似湖边沼泽的环境。

“政和八闽鸟是目前唯一确定的侏罗纪鸟类。”王敏介绍,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政和八闽鸟是仅次于始祖鸟而最早分化的鸟类支系,表明政和八闽鸟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鸟类之一,将现代鸟类起源的时间推进到距今1.72亿年至1.64亿年。

相关:1.5亿年前“恐龙时代”鸟类化石发现

(化石网cnfossil.com)据央广网(记者 陆成宽):《自然》杂志13日报道我国发现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政和八闽鸟。通过研究政和八闽鸟,我国科研人员发现,现代鸟类的体型结构在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就已出现。这一发现将现代鸟类的关键特征——尾综骨的出现时间提前了近2000万年。

恐龙演化成鸟类,无疑是生命演化历史中最震撼的一幕。理论上,鸟类多样性的增加最早发生在侏罗纪,可现实中耳熟能详的化石只有德国发现的始祖鸟。然而,始祖鸟的分类位置近期受到质疑,部分研究认为始祖鸟属于恐爪龙类,而非鸟类。此外,其他疑似的侏罗纪鸟类也争议不断。因此,鸟类到底何时从恐龙家族“独立门户”,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从2021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研究员、周忠和研究员和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合作组建野外团队,在福建省内开展系统的古生物和地层考察工作。2023年11月,野外团队发现了一件不完整的爬行动物化石,虽然仅有部分肩带骨骼从围岩中显露出来,但王敏、周忠和第一眼就认为这可能是一件鸟类化石。

经过长达一年的室内修复和研究分析,科研人员最终确定该化石属于鸟类,并将其命名为政和八闽鸟,其属名“八闽”是福建的古称。“八闽鸟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具有愈合的尾综骨,这是构成现代鸟类体型的基石。”论文通讯作者兼共同第一作者王敏说,与其它爬行动物相比,鸟类最显著的区别是尾巴很短,不但尾椎数目减少,而且最后几枚尾椎愈合成一个名为尾综骨的结构。

尾综骨的出现对身体重心前移、后肢和尾骨的独立运动以及飞行能力的完善至关重要,尾骨缩短是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中最彻底的形态变化之一。始祖鸟、近鸟龙类等“潜在的侏罗纪鸟类”仍然具有和恐龙一样的长尾骨,从这点来讲,他们至少在体型上就与鸟类大相径庭。“政和八闽鸟的发现,首次揭示了现代鸟类的体型在侏罗纪就已经出现,将鸟类起源的时间推进到距今1.72亿年—1.64亿年的中侏罗世晚期,改写了鸟类演化的历史。”王敏说道。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鸟类 侏罗纪 政和八闽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