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洞穴中出土的南方古猿源泉种与最早的人类有许多相同身体特征

U.W. 88-50 (MH 1)头盖骨。这具头盖骨是来自南非马拉帕的Australopithecus sediba的骨骼正模标本的一部分。

研究人员说,在南非某洞穴中出土的2副部分骨架属于一种从前未被分类的类人动物,这对我们了解我们自身(智人物种,Homo sapiens)是如何进化的又增加了新的知识。这些新近记录的物种被称作Australopithecus sediba(南方古猿源泉种),它是一种会直立行走的类人动物,并与最早的已知人类物种共有许多相同的身体特征。对其的化石记录可回答许多有关作为人意味着什么的关键问题。

这些化石的年份在195万年至178万年之前。在2010年的《科学》杂志中,有2篇报告描述了这种新的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物种的身体特点以及其生死于斯的远古环境。它在人们面前浮现出的画面是一种骨骼结构与最早的人类物种相似的类人动物,但它的骨骼结构更接近于某种南方古猿,就像是有名的“Lucy”那样。

然而,这些新的化石代表了一种类人动物,其出现的时间比Lucy要晚约100万年。它们的特征意味着从较早期的原始人向人类的转化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其中最先会出现的是各种类似人的物种。

《科学》杂志中的某一篇报告的主要作者Lee Berger写道:“人们不可能确立Australopithecus sediba与种系发生中的归属于早期人类的不同种类之间的确切关系位置。” “我们可以推断,...与任何已知的南方古猿物种相比,这种新的物种与早期人类共有更多的衍生特征。因此它所代表的可能是一种该物种的候选先祖,或是一个与其关系密切的完全相同的群体的先祖,而其在人类第一次出现之后持续存在了某些时间。”

许多科学家认为,人类是从南方古猿进化而来的,时间在略多于2百多万年之前,但其起源却受到广泛的争议,有其他的专家提出,人类是从肯尼亚人属(Kenyanthropus genus)进化而来。这种新的Australopithecus sediba物种也许最终能够消除这些争议,并帮助揭示我们的直系人类祖先。

Berger说:“在此发现之前,人们几乎可以将这一时期的整个的人类起源的候选祖先化石记录安放到一个小的表格之中。但是,随着Australopithecus sediba的发现,以及我们已经找到的和正在寻找的大量化石极大地改变了这种情形。”

“sediba”名称本身在塞索托语中的意思是“泉水”或“源泉”,这是在南非所说的一种语言。确实,研究人员相信,这些新的化石将为人们提供有关我们人类起源的大量的资讯。

如今,这些原始人化石清楚地表明,我们的祖先从体型小且可能多为在树上居住的状态演化过渡到较大体型且迈着大步的两足动物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来自南非University of Witwatersrand的Berger及其来自澳大利亚James Cook University的Paul Dirks从2008年1月开始研究在人类的摇篮(Cradle of Humankind,这是一个因为其实体和文化意义而开辟出来的世界性遗产的遗址)中的洞穴沉积物的分布。几个月之后,Berger在南非Malapa的洞穴沉积物中发现了2副部分的骨架,并与来自美国、瑞士和澳大利亚的同僚对这些遗骨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新的物种的一个颅骨、骨盆及踝骨中的大部分。

这2个Australopithecus sediba分别是一个成年雌性和一个少年雄性。他们在一个洞穴中被发现相互很靠近。该洞穴没有受到食腐动物的打扰,因此其化石获得了非常好的保存。研究人员描述了这些类人动物的身体特征,并突出介绍了其独特的盆骨特征和小颗的牙齿,这种特征与早期的人类一样。基于其体型,他们提出,这种新的物种是从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进化而来的,而这种原始人的出现表明了效能更高的行走与奔跑开始出现。

Berger说:“这些化石可使我们对人类进化的一个新的篇章进行格外详细的观察,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原始人类从依赖于树的生活定向变为在地面上生活的一个关键的时间之窗。看来Australopithecus sediba存在着一种复合型的特征,证明它是一种在两个世界都能够应付裕如的动物。”

在《科学》杂志的另外一篇报告中,Paul Dirks及其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僚对Malapa洞穴系统进行了分析,对化石沉积物进行了年代测定,并描述了Australopithecus sediba在很久以前所居住的地质与生态环境。

Dirks说:“我们认为,sediba居住的环境在许多方面与现在的环境相似。例如,这是一个以草原为主的环境,而该草原被有着更多植被和森林的谷地所横断。但是,那时的河流是流向不同的方向的,而地形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

在Malapa的洞穴的分布并不是随机性的,而是沿着该地形中纵横交错的断裂带分布的。它们的组成大多为石英、黑硅石、白云石、治疗泥矿,尽管在岩石中还存在着外裹着氧化铁的颗粒、鱼卵、页岩和长石。

Dirks说:“这些化石是以近乎连接在一起的状态发生在一个深度侵蚀的洞穴系统的沉积残剩物之中。他们是被某个单一的土石流所冲倒的,表明他们的死亡时间是非常接近的,并且是在土石流将其带到他们的葬身处之前不久死亡的。”

研究人员在该洞穴中还发现了至少25种其它种类动物的化石,其中包括剑齿虎、一只野猫、一只棕色的鬣狗,一只野狗、羚羊以及一匹马。他们提示,在Australopithecus sediba化石沉积的时候,Malapa洞穴有几十米之深,他们还提出,洞穴居住方式可能会成为寻找水的动物的一种死亡陷阱。

Dirks说:“他们进入该洞穴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他们需要水。要解释这些化石的组配状态以及为什么它们受到良好的保护,我们猜测,也许在他们死亡的时候,sediba居住的地区遭受了一场严重的干旱…各种动物可能嗅到了水的踪迹,它们冒险进入过深的地方、在漆黑处跌落隐藏的地缝,或因为迷路而死亡。”


EurekAlert!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南方古猿 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