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00年前的骨头显示尼安德特人在消失前穿越了大陆

45,000年前的骨头显示尼安德特人在消失前穿越了大陆

克里米亚半岛的斯塔罗塞勒岩石避难所。图片来源:Serhii Telizhenko

(化石网cnfossil.com)据今日科学新闻:几十年来,考古学家一直试图重建史前最重要的旅程之一——尼安德特人在消失前紧张的黄昏中从欧洲向东传播到亚洲。这是世界从多物种景观转变为智人主导的时期。这是一个有很多空白的叙述:骨头腐烂,DNA 降解,迁徙不会在石头上留下任何脚印。但最近在克里米亚半岛发现的一项发现提供了一些一直缺失的东西——将欧洲尼安德特人与他们的亚洲表亲联系起来的遗传证据。

在克里米亚的斯塔罗塞勒洞穴遗址,研究人员重新检查了长期以来已知与尼安德特人活动有关的土层中留下的 150 块骨头碎片。这些碎片中的大多数太小或太损坏而无法识别。但有一个片段——如此不起眼,本可以被丢弃——隐藏着秘密。研究人员使用一种称为胶原蛋白肽质量指纹识别 (ZooMS) 的方法,确认该碎片属于古人类。然后,他们非常小心地提取了 DNA。

放射性碳钟将这个现在绰号为“Star 1”的个体确定为大约 45,000 岁——几乎正是尼安德特人从欧洲化石记录中消失的时候。

45,000年前的骨头显示尼安德特人在消失前穿越了大陆

尼安德特人的骨头,Star 1。图片来源:艾米丽·皮戈特

消失民族的饮食

在 DNA 被分析之前,骨骼组合讲述了一个平行的故事——一个生存策略的故事。发现和鉴定的骨头中有 93% 属于马。这并非巧合。它表明斯塔罗塞勒的尼安德特人是专门的猎人,以马为主要猎物。其他动物,如野牛、狼,甚至犀牛,都只存在微量。

出现的形象不是绝望的食腐动物,而是有能力、协调的猎人,他们反复返回同一地区并开发丰富的食物来源。斯塔罗塞勒不是一个流浪者经过的营地——它是一个有计划的生存场所。

两个世界之间的基因桥梁

科学家们利用线粒体 DNA(一种通过母系遗传物质的形式)确认 Star 1 是尼安德特人。但更重要的是,遗传特征并不完全匹配已知的欧洲尼安德特人。相反,恒星 1 表现出相似性和距离的混合:与一些欧洲尼安德特人“基本”定位,但在基因上相对于西伯利亚尼安德特人“衍生”。

当广泛比较遗传数据时,恒星 1 与数千公里外在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发现的尼安德特人(来自丹尼索瓦洞穴、查吉尔斯卡亚洞穴和奥克拉德尼科夫洞穴)的个体具有最强的相似性。这些洞穴位于克里米亚以东 3,000 公里处,但 DNA 表明,遥远亚洲和欧洲西部边缘的人口并不是孤立的世界。他们有共同的祖先——也许还有联系。

人工制品加强了这种联系。在斯塔罗塞勒发现的石器与阿尔泰地区发现的石器相似,暗示着文化联系或共同的技术传统——人类互动的标志,无论是通过移民、通婚还是知识的长期传播。

重建道路:尼安德特人如何向东迁移

为了想象尼安德特人可能走的路线,研究人员将古气候科学纳入其中。他们使用古代气候数据对史前栖息地进行建模,并寻找有利于迁徙的走廊。一条这样的走廊出现在大约北纬 55° 的纬度上——这条路线在 120,000 至 100,000 年前以及大约 60,000 年前可能是环境稳定且可通行的。

这个气候“窗口”本可以让尼安德特人迁移——不是在一次迁徙浪潮中,而是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从欧洲穿越平原和草原,到达中亚。这样的走廊不仅是运动的桥梁,也是文化的桥梁——早在写作、农业或城市出现之前,就是信息传递的高速公路。

为什么一根骨头很重要

Star 1 的碎片很小——与人类学家梦寐以求的完整头骨或骨骼完全不同。它的DNA是不完整的。它无法解析尼安德特人家谱上的每个分支。然而,它的意义之所以大,正是因为这种证据非常罕见。在没有保存完好的遗骸的情况下,即使是部分序列也会改变叙事。

这块骨头证实,曾经生活在克里米亚的尼安德特人在生物学上并没有与亚洲的尼安德特人隔离,而是跨越各大洲的更广泛的人口系统的一部分。它暗示克里米亚尼安德特人可能是像我们这样的人类登台之前穿越欧亚大陆的深层迁徙的参与者——或参与者的后代。

完成一个仍在书写的故事

在斯塔罗塞勒的发现并没有结束关于尼安德特人扩散的书。相反,它为边缘仍在出现的拼图增添了另一块。它支持尼安德特人世界是动态的、流动的和互动的——不是一种逐渐灭绝的当地文化,而是一个广泛分布的物种,其根源从欧洲的大西洋边缘一直延伸到中亚的山区。

要了解他们的失踪,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吃了什么,他们如何移动,他们与谁共享基因和技术。恒星 1——来自坍塌洞穴的一块骨头——让我们更接近这种理解。在讲述一个尼安德特人的故事时,它提醒我们,古代生命的痕迹仍在继续说话,即使剩下的只是一块骨头和耐心去阅读它仍然保存的东西。

更多信息:Emily M. Pigott 等人,来自克里米亚的新晚期尼安德特人揭示了欧亚大陆的长距离联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25 年)。DOI:10.1073/pnas.2518974122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尼安德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