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化石博物馆(三)
榆社化石博物馆
劫后余生古化石
上世纪初,榆社县潭村的药商乔六福在贩运中药材时,将部分龙骨作为中药,微利卖给了上海市的一家药行。1918年冬的一天,一个高鼻梁、蓝眼睛的外国人来到该药店,不经意中发现,店员的手中拿着一块角状化石,正准备粉碎。“上帝!”店员举起的锤子,被洋人挡住。睁着碧蓝的眼睛,洋人扑到了那块不起眼的“骨头”前。洋人名叫安德森,来自瑞典,是一个古生物学家。十多天后,安德森几经打听,一路翻山越岭赶到了榆社县。
地质物产丰富的榆社,没有让这位蓝眼高鼻的外国人失望,不到一个月,安德森带着大大小小的包裹离开了山西。他花去的是几两碎银,换来的是整块整块的古生物化石。
随着安德森的造访,百万年来悄无声息地在地层下潜伏的榆社化石,吸引来了众多打着“学者”旗号的发掘者、收购者。继瑞典人之后,法国人德日进、桑志华、汤道平来了,美国人弗里克也来了。
1934年,首任北疆博物院(现天津自然博物馆前身)院长、法国神父桑志华跟着安德森的脚步,来到了榆社。他的到来,立即引发了该县周边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龙骨挖掘热,持续时间长达10年。十年中,一批批精美绝伦的化石跨越太行山,经天津港远赴欧美各国。据有关人士讲,今天,仅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就收藏榆社化石千余件。
令人庆幸的是,桑志华等收集的珍品,并没有全部运往国外,在当时各级政府的关注下,近2000件化石被留在了国内,成了如今天津自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最早发现龙骨身价的中国人,是时任国民政府地质调查所技工的刘师古。1931年,他途经榆社,偶然发现了几块破碎的龙骨,立即逐级上报。但不幸的事再次发生,刘师古的发现,很快招来了他的“老板”——身为中国地质调查所顾问的法国人德日进。他们紧跟瑞典人的脚步,学着瑞典人的样子,大量搜集、发掘化石。同时,他们将民间积累的传说、调查得知的事实加以研究,写成了一批批贴着洋标签的科研论文。
这之后的10年间,刘师古又受雇于美国人弗里克,在榆社盆地18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进行着新一轮的收集。“牵着驴马、驮着宝贝的我们,究竟该向何处去?泱泱大国竟放不下几块化石!如果能够,我们真想一赌气,一发狠,一跺脚,将这些化石全都摁回到地下去,摁到更深更深的岩层去,让它在黑幕中再等百万年。”
新世纪的今天,有网友用这样激愤的笔触为沧海桑田下的榆社化石鸣不平。
幸运的是,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命途多舛的榆社化石也迎来了它们的新生。就在这一年,中国科学院两次派专家,到榆社考察古化石遗存。之后,著名考古学家、中科院院长郭沫若亲赴榆社研究化石。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加大保护、管理力度,严禁任何个人和单位进行私挖、倒卖化石活动。1961年3月18日,榆社全境被国务院公布为“古脊椎动物化石重点保护区”。曹家欣、邱占祥、周明镇、孙艾玲等各级各部门专家相继进行研究,发表论著上百篇。
进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知情的当地百姓们再次兴起的挖“龙骨”,在当地有关部门的限令下,很快得到了制止,村民们的“收获”被悉数上交。1983年,榆社化石博物馆建成,当地发现和百姓上交的化石从此有了自己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