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石炭世腕足动物古地理研究新进展

早石炭世杜内期全球古地理和世界性的腕足动物地理大区

早石炭世杜内期全球古地理和世界性的腕足动物地理大区

早石炭世晚期全球构造和洋流循环模式以及腕足动物分区

早石炭世晚期全球构造和洋流循环模式以及腕足动物分区

(中国化石网)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是地质历史中的关键时期之一,当时全球板块处在由分散向聚合转折的重要阶段。这一重大地质历史事件导致中-低纬度地区连接泛大洋和古特提斯洋的东西向海道(Rheic Ocean)逐渐关闭,全球板块和海陆分布格局、气候和洋流循环模式发生显著改变,但这些变化对当时海洋底栖生物群的发展和演化的影响以往研究较少。

最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乔丽博士等整合早石炭世杜内期(Tournaisian),维宪期(Visean)和谢尔普霍夫期(Serpukhovian)全球1156个产地的腕足动物化石记录,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分别建立了早石炭世三个时期全球腕足动物古生物地理区系的格局,并分析了其演变过程。研究揭示出早石炭世全球腕足动物地理分布和生物区系与晚泥盆世相比具有明显的转折和变化。早石炭世早期全球腕足动物的分区性不明显,欧洲、亚洲和北美洲,以及澳大利亚和西伯利亚等地的腕足动物群都具有很高的相似性。然而从维宪期开始腕足动物的世界性地理区系特征逐渐减弱,北美腕足动物群与欧亚地区腕足动物群的联系逐渐减少。到早石炭世晚期已经可以明显地区分出西伯利亚、古特提斯洋(或欧亚)和北美三个腕足动物地理大区。

文章进一步分析指出从泥盆纪到早石炭世全球腕足动物地理区系的变化与欧美大陆和冈瓦纳大陆的逐渐靠拢、拼合过程以及海西造山带的隆起紧密相关。随着海西造山带的形成和隆升,位于欧美大陆和冈瓦纳大陆之间的海水通道(Rheic Ocean)逐渐缩小并消失,并进一步导致了环赤道暖流的消失和转向。二者产生的地理隔离成为了北美和欧亚地区浅海腕足动物群隔离和新的生物地理区系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此外,早石炭世的全球海平面变化、全球气候变冷以及冈瓦纳冰川发育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腕足动物的迁移和扩散,并进一步影响了它们的地理分布以及地理区系变化。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地理 腕足动物 早石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