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电影情节!不同种恐龙也可能集体大迁徙
(化石网cnfossil.com)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ANNIE ROTH 编译:涂玮瑛):一处新发现的大量化石足迹,可能首度提供了恐龙群在史前时期具备多样性的证据,尽管并非所有人都信服这项说法。
一群角龙(亚伯达戟龙〔Styracosaurus albertensis〕)与一只甲龙(卫甲包头龙〔Euoplocephalus tutus〕)一同穿越一条古河道,河道旁,两只暴龙(平衡蛇发女怪龙〔Gorgosaurus libratus〕)正虎视眈眈。
在非洲大草原上,斑马和牛羚会成群结队一起迁徙,其中经常夹杂飞羚及瞪羚。 这支队伍愈庞大,里面的动物就愈安全,不容易受到狮子、鬣狗、非洲野犬等掠食者的袭击。
科学家一直猜测恐龙是否也有类似的混合物种成群行为。 《历险小恐龙》(The Land Before Time)系列和《恐龙》(Dinosaur,2000年)等儿童电影经常描绘各种恐龙一起迁徙,例如迷惑龙和三角龙,或禽龙和副栉龙(尽管它们往往生活在不同时期)。 不过,化石纪录一直缺乏证据来证明不同种的恐龙真的会一起迁徙。
如今,在加拿大亚伯达省立恐龙公园的恶地进行工作的古生物学家已发现化石化脚印,他们认为这些脚印提供了不同种恐龙成群结队的第一项证据,但不是所有人都相信。 这项发现在今年7月23日发表于《科学公共图书馆. 总刊》(PLOS One)。
这些距今7600万年的脚印讲述一小群角龙的故事,它们可能与一只甲龙形成如同魔戒远征队的迁徙群体,其中或许还有一只小型双足兽脚类恐龙。 就像托尔金的著名远征队,这群迁徙中的动物或许也遭到可怕的敌人跟踪:两只大型肉食性暴龙。
加拿大皇家蒂勒尔古生物博物馆(Royal Tyrrell Museum of Palaeontology)的技师在天际线足迹遗址(Skyline tracksite)工作 。 PHOTOGRAPH BY DR BRIAN PICKLES, UNIVERSITY OF READING
追随脚步
2024年夏季,英格兰雷丁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布莱恩. 皮科斯(Brian Pickles)及同事菲尔. 贝尔(Phil Bell)在省立恐龙公园里寻找化石时,发现有奇怪的东西凸出地面。
皮科斯说:「我们当时去探勘骨头,运气却不太好。」但澳洲新英格兰大学的古生物学家贝尔随后发现一块边缘凸起的铁石。 「他开始四处戳刺,然后发觉那是一个恐龙脚印。」
他们在这项发现后的48小时内进行旋风式的疯狂挖掘,结果获得重大发现,最后引起皮科斯所谓的省立恐龙公园的恐龙古生态革命。
在大约两个停车场面积的土地上,研究团队能够挖到十几处化石化脚印。 在其他恐龙足迹遗址,脚印经常互相重叠,但这里的足迹间隔平均且没有拥挤的征象。 依据脚印的大小、形状和方向,研究人员认为它们可能是由至少五只混合物种的恐龙一起行走而形成的足迹。 研究团队也发现两只大型暴龙的化石化脚印,它们可能在这群恐龙附近并肩行走。
天际线足迹遗址(海拔比例尺单位为米)和重要足迹(依相对海拔调整大小)的数字海拔模型。 ILLUSTRATION BY DR BRIAN PICKLES, UNIVERSITY OF READING
这些顶级掠食者正在合作狩猎吗? 这群恐龙是为了抵御掠食才成群结队行动吗? 在非洲草原上,狮子经常跟踪混合物种的植食性动物群,并合作捕猎它们。 这些脚印有没有可能记录到类似的情况发展?
「把这种情况类比为我们如今在非洲平原上看到的景象,是非常有意思的想法。」皮科斯说:「我们不知道确切时间。 暴龙可能先出现在那里。」
证据薄弱?
有些未参与该研究的研究人员质疑这个研究团队的结论。
澳洲昆士兰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安东尼. 罗密里欧(Anthony Romilio)说,虽然有些恐龙确实可能形成混合物种的群体,但他不同意论文作者对脚印的解读。
罗密里欧说:「身为研究人员,我们会自然而然受到这些化石提供的可能性所吸引,但这种兴奋之情有时可能导致过度解读。」在他看来,角龙和甲龙的足迹形状相似,而且他认为那些足迹更有可能是体型庞大的鸭嘴龙留下且保存不佳的脚印。
他说:「这样的解读可能不那么吸引人,却更符合我们对化石脚印和行迹的了解。」
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克里斯提安. 迈尔(Christian Meyer)也感到怀疑,并表示这项研究发现「纯属臆测」。
「我认为那些足迹的保存状况,包括分类指派,都只是薄弱的证据,因为那里没有保留完整的行迹来同时显示行走模式。」他说:「此外,依照事实来看,我认为混合物种成群的解读有点过头。」
自从皮科斯和同事进行挖掘而促成这项新研究以后,他们说已经又找到超过十条恐龙行迹。 皮科斯说,有了这么多行迹,确认某些恐龙是否形成混合物种的群体只是开始而已。
他说:「比起我们目前能揭露的部分,那里可能曾经发生过更多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