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配损伤或许能给我们一种识别恐龙性别的新方法
鸭嘴龙科的尾巴和与泄殖腔区域相关的病理位置。图片来源:iScience (2025)。DOI:10.1016/j.isci.2025.113739
(化石网cnfossil.com)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保罗·阿诺德):古生物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在努力应对从恐龙留下的化石中识别恐龙性别的挑战。一旦生殖器官等软组织腐烂,区分雄性和雌性几乎是不可能的,并引发了许多争论。但可能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解开这个谜团,至少对于一组恐龙来说是这样。
发表在《iScience》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交配过程中遭受的外伤可能是确定恐龙性别的关键。
分析证据
鸭嘴龙科恐龙,因其宽而扁平的鼻子而俗称鸭嘴恐龙,是生活在白垩纪时期的一组恐龙。许多尾巴中部长而骨质的尖刺化石显示出骨折愈合的证据。但是什么导致了这些中断呢?
多年来,从意外践踏到种内斗争,争论愈演愈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由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所的 Filippo Bertozzo 博士领导的研究人员着手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可能发现了一种识别女性个体的方法。
研究小组分析了北美、欧洲和亚洲博物馆藏品中跨越不同时期的鸭嘴龙化石的 551 个神经棘。这证实了不同物种和地点的反复伤害模式是一致的。然后,他们从埃德蒙顿龙(保存最完整的鸭嘴龙科之一)中构建了尾骨的 3D 模型,并使用计算机模拟来确定哪种力可能导致化石中看到的断裂。
图形摘要。图片来源:iScience (2025)。DOI:10.1016/j.isci.2025.113739
排除通常的嫌疑人
唯一与伤害相匹配的力量是以 30 到 60 度角压在尾巴顶部的对角线重物。该团队排除了其他原因,如践踏和打架,因为这些会导致不同类型的伤害。例如,如果捕食是原因,您会在骨头上看到牙印,但它们并不存在。
科学家们得出结论,交配是最可能的受伤原因,原因有几个。计算机模拟的对角线力与在估计泄殖腔所在位置按下雌性尾巴的重量相匹配。此外,几乎所有的化石都来自成年标本,表明创伤是由类似成虫的行为(例如交配)造成的。
研究人员评论道:“这些潜在的交配损伤可能代表了非鸟类恐龙性行为的第一个间接证据,也是一种识别雌性个体的新方法。
如果这项工作是正确的,科学可能会有一种新方法来识别许多其他物种的雌性恐龙。
本文由我们的作者保罗·阿诺德 (Paul Arnold) 为您撰写,盖比·克拉克 (Gaby Clark) 编辑,罗伯特·伊根 (Robert Egan) 进行事实核查和审查——本文是人类精心工作的结果。我们依靠像您这样的读者来保持独立的科学新闻的活力。 如果此报告对您很重要, 请考虑捐款(尤其是每月捐款)。 您将获得一个无广告帐户以示感谢。
更多信息:Filippo Bertozzo 等人,解读原因和行为:鸭嘴龙科恐龙尾部损伤的反复模式,iScience (2025)。DOI:10.1016/j.isci.2025.1137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