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化石地的申遗之路(一)

2012年7月1日,俄罗斯圣彼得堡传来喜讯:在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澄江化石地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九项、云南省第三项世界自然遗产,同时填补了中国化石类在世界遗产领域的空白。

澄江化石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是玉溪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三个保护”批示、恢复保护澄江帽天山古动物化石群生态的重大成果,是云南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玉溪加强生态建设、加快抚仙湖流域区旅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标志。

“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玉溪人民捧回了这份令世界瞩目的殊荣,也将信守对世界的承诺。玉溪从此拥有了一笔无价的世界自然遗产,为世界所认知、所向往。

“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为着这个殊荣,国家领导人一次次关注支持、作出批示。来自国内外的科学家、专家们一次次云集玉溪,许多专家甚至将生命中最精华的年轮奉给了帽天山。玉溪市委、市政府一次次作出决策、全力推进澄江化石地生态保护、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和申遗工作。澄江县以“壮士断腕”的气魄,牺牲既得利益,为5.3亿年前的“小虫虫”们让路。市县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为申遗殚精竭虑,从县、市、省、国家直至联合国,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努力,尤其在2010年以来的最后的冲刺中,申遗组日以继夜、奋力拼搏,以澄江化石地无以伦比的遗产优势、保存完好的生态优势、全民保护的民心优势、管理完善的组织优势和倾情倾力的申遗精神,让世界遗产委员会21个成员国所折服。玉溪走过了申遗的“光荣荆棘路”,这条路展现出的,是一种令人钦佩的“玉溪精神”。

澄江化石地申遗工作历经8年。在“世界自然遗产”的殊荣背后,该深藏着多少艰辛的汗水、无语的挫折、难言的叹息和感人的故事,但玉溪走过来了。在澄江化石地成功申遗之际,我们铺开了澄江化石地的发现、保护、申遗的这幅“长卷”。这是一部感动中国的“帽天山传奇”——

澄江化石地不仅仅是澄江的、玉溪的、云南的,也是中国的乃至世界的,保护好澄江化石地,是玉溪人民的历史责任,是在为全人类作贡献。

——玉溪市委书记孔祥庚

“揭示帽天山的真正价值,需要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玉溪市委书记孔祥庚表示,玉溪市将采取系列更有力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健全管理机构,制订开发保护规划,将帽天山打造成世界一流科考旅游基地和培养科学家的摇篮。

孔祥庚表示,澄江化石地从发现到成功申遗,凝聚着国内外几代科学家的心血和智慧,经过了历届市委、市政府及澄江县委、县政府的努力,得到了中央、省领导的关心支持,成绩来之不易。

孔祥庚提出,玉溪市要抓紧研究并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不断加大化石地开发保护等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化石地保护管理体系,保护管理好澄江化石地;努力打造一个供国内外古生物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平台和进行科普宣传的平台,使帽天山成为培养中外科学家的摇篮,汇集全球古生物学家的智慧,为世界生命科学的研究发展作出贡献;借鉴国外高水平博物馆的成功经验,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澄江化石博物馆,力争将其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充分展示澄江化石地的科学价值,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抓紧制定澄江化石地保护管理规划、科研科普规划、开发利用规划,围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各项基础工作,努力使帽天山化石地开发保护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澄江化石地将成为推动玉溪旅游“二次创业”,助推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和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世界顶级旅游品牌的一张靓丽名片

——玉溪市市长高劲松

“历经8年的努力,澄江化石地成功申遗,这是玉溪的一件大事、一件喜事。”玉溪市市长高劲松表示,市政府将借助澄江化石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的东风,乘势而上,加快推进帽天山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把帽天山打造成世界级历史文化旅游品牌,让世界遗产真正造福遗产地人民,促进玉溪经济社会发展。

高劲松说,成功申遗让澄江化石地的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不断得到体现。同时要加大保护力度,健全管理机构,提高准入门槛,吸纳研究人才,提供经费保障,使澄江化石地的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高劲松提出,借澄江化石地申遗的东风,抓住澄江帽天山古生物文化旅游项目被列入全省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的千载难逢机遇,乘势而上,高起点、高标准进行规划、设计,把澄江化石地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把帽天山重大文化旅游项目打造成为世界级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同时通过品牌效应,促成生态文化旅游与科考旅游有机结合,促进玉溪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拉动经济增长,造福当地群众。要突出重点,做出特色,把帽天山重大文化旅游项目作为头等重要的文化旅游项目,坚持保护第一、开发利用第二的原则,学习借鉴国内外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开发方面的成功经验和管理理念。以博物馆建设为龙头,引入市场机制,加快帽天山公益性设施建设,同时与原有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不断进行丰富完善,提升服务接待能力。要统一规划,积极做好招商选商工作,大力争取省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加快推进帽天山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促进玉溪市旅游文化产业提档升级。

2012年5月23日,玉溪市委召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澄江化石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相关工作。这是澄江化石地即将提交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的“临门一脚”。

会议指出,自2004年启动澄江化石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以来,中央、省高度关心和支持申遗工作,温家宝总理先后四次对澄江化石群保护作出批示。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到澄江化石地调研,并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汇报,有力推进了申遗工作的进程。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奋斗,2011 年1月14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交了澄江化石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材料;2011年2月,澄江化石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材料通过了技术性审查;2011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出专家对澄江化石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澄江化石地申遗工作成效显著,要全力以赴实现澄江化石地跨入“世界自然遗产”行列的目标。

澄江化石地从发现、保护到申遗,展现出的是人类对远古动物生命形态的不懈探索,玉溪市对帽天山动物化石群的倾情爱护,玉溪人民对申遗的渴望与坚定信念。

28年前,科学家们在澄江帽天山发现了大量5.3亿年前的动物化石群,经过十多年的发掘研究,澄江化石为探索“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开启了一扇宝贵的科学之窗。科学界赞叹:这是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发现

偶然揭开的惊世奇迹

玉溪是幸运的,因为有一座抚仙湖。多少年来,人们在抚仙湖畔一次次发现惊人的秘密:李家山古墓群、古滇青铜器、水下古城,还有1.8亿年前的恐龙化石。澄江化石地的发现,也纯出一次偶然——

那是1984年的夏天,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所硕士刚毕业的侯先光,来到澄江县帽天山,寻找曾经生存于寒武纪的高肌虫化石。一个星期里,侯先光每天早出晚归,每天劈下两三吨石头,石头里却空空如也。

7月1日下午,幸运之神终于光顾。已近失望的侯先光抬起脚,不慎剐落了一片松动的岩层,一块椭圆形化石露了出来。他好奇又惊喜,劈开这块石头一小块一小块地观看。突然,一块长4-5厘米的化石暴露在岩石剖面上,背壳明显地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向前摆动的腿对称地分布在背甲之下。

侯先光捧着化石,手在瑟瑟颤抖,那块化石上栩栩如生的小动物,仿佛渐渐苏醒过来。侯先光欣喜若狂,凭着专业知识和经验,他初步判断:这是一块寒武纪早期的无脊椎动物化石!

此后的6年多里,侯先光沉下心来,扎根帽天山埋头工作,还不辞辛苦到附近武定、晋宁等地的寒武纪地层中采集了数万块古生物化石。侯先光先后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有关澄江动物化石群的系统性、综合性研究论文60多篇,出版3部英文专著和一部中文专著。澄江古生物群化石的发现,为探索“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奥秘开启了一扇宝贵的科学之窗,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理论找到了坚实的证据。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科学》也开始向全世界描述了在5.3亿年前的寒武纪,地球生命曾在云南澄江集体爆发的壮观场景。

随后,古生物学家陈均远于1987年率36人的考察团奔赴帽天山,进行了一次最大规模的发掘,1990年又进行了几次发掘,收获颇丰。陈均远的几篇研究论文发表在美、德、加等国家具有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其中在美国《研究与探索》上提出的帽天山“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所引发的生物多样性科学模式,曾对该领域研究产生了里程碑的意义,引起国际轰动。1994年,陈均远在美国《科学》杂志首度公布了帽天山寒武纪巨型食肉类动物研究成果,拓宽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科学内涵。在陈均远的影响下,来自瑞典、澳大利亚、美国的古生物学家纷纷走进澄江,展开早期生命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

与此同时,中科院院士、著名古生物学家舒德干也展开了对澄江古生物化石的研究。1998年底,云南省地质研究所的罗惠麟、胡世学拿着一块化石找舒德干讨教,他立即意识到这很可能是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舒德干寻觅了多年的化石倏然出现在面前,这块化石就是后来的“海口鱼”。1999年,《自然》杂志发表了舒德干等关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又一重大突破性成果——发现最古老脊椎动物“昆明鱼”和“海口鱼”,将脊椎动物的起源向前推进了五千万年。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个完整的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的演化序列在舒德干的努力下,展示在人们面前。这幅迄今最完整的早期后口动物亚界的谱系演化图,首次勾勒出脊椎动物实证起源演化的基本轮廓,为解答“包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究竟如何演化而来”的难题提供了可信答案。

随后,陈均远、侯先光、舒德干共同领衔的“澄江生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项目取得重大突破,荣获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杨·伯格斯琼抵达澄江进行考察。他说:“澄江动物群证明今天生存在地球上的动物门类,在寒武纪早期已经出现,他们之间的界限就像今天所存在的一样非常清楚。澄江寒武纪动物化石群,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最珍贵的早寒武纪地球生命大爆发的化石遗迹。”

一扇探索5.3亿年前地球生命大爆发的科学大门,在澄江帽天山轰然洞开。人们从不断发现的数百种动物化石中,看到了早寒武纪时期瞬间出现的动物生命形态。那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繁华而喧闹的动物世界。

在地球诞生最初的10多亿年里,世界是没有任何生命的一片荒漠,直到距今35亿年前,才在海洋中出现了最低等的单细胞菌类、藻类植物。孕育人类的早期生命是怎样产生的?人类的祖先又是怎样演化的?这是科学家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寒武纪澄江动物化石群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种类最丰富的早寒武纪地球生命大爆发的化石遗迹。它不但为现生各主要动物门类起源与早期演化提供了最好最直接的证据,还是了解寒武纪早期生物群落结构的最好窗口,也为早期动物的系统演化关系和生态关联提供了重要信息,世界上尚没有其他化石地能够与其媲美。

世界地质科学家们赞叹:这是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澄江化石地的发现,为玉溪增添了神奇文化色彩。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筹谋,全面治理保护。澄江县各级干部和群众不断提高认识,全力恢复、保护这块“生命圣地”,演出了一场壮丽的生态建设大戏。

保护

以“世界遗产”的名义起誓

帽天山上的“小虫虫”们沉睡了5.3亿年。它们不会想到,竟能以如此完整的身姿展现在人类面前。当然,人们也不会想到,这些远古的“小虫虫”的出现,竟打破了澄江的发展轨道。

此前,澄江县在“小虫虫”们沉睡的地方,探明了上亿吨的高品位磷矿资源。于是,澄江投入巨资大修道路,大建工厂,大开磷矿,形成了一片收益颇丰的磷化产业。这片产业,成为了澄江的经济支柱;依托这片产业,澄江经济在玉溪市排名“老三”。

一组数据表明: 澄江县磷矿储量极为丰富,其中储量最多的就是帽天山,占全县磷矿总储量60%。磷化工产业每年贡献税收占全县税收的近三分之一。围着磷化工产业转的就业人员达3000多人。

1987年5月,澄江县制定了《关于保护澄江无脊椎动物化石群的暂行规定》,组建了保护管理领导小组,开辟了化石展厅,雇请人员看守化石发现地剖面,使动物化石得到初步的保护和利用。

1997年,澄江古生物化石群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了保护区管委会。省政府颁布了《云南省澄江动物化石群保护规定》。澄江县组建了管委会办公室和管理所。保护区以帽天山为中心,面积约为18平方公里。其中,帽天山中心区为核心区,中心区以北为缓冲区,中心区以南为实验区,整个保护区边缘设有明确的界桩。保护区内的磷矿不准开采。

当科学家们为发现“小虫虫”而神魂颠倒的时候,澄江人却要为“小虫虫”们的存在而重新思考,重新变轨。一个问题是,由于帽天山蕴藏着大量高品位磷矿,不少磷化工企业在保护区的缓冲区外围建厂采矿,一度威胁着澄江化石地的保护。

2004年9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要保护澄江化石群,保护世界化石宝库,保护这个极具科学价值的自然遗产。”

2006年8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亲临帽天山现场视察,要求深入贯彻落实温总理“三个保护”批示精神,加大澄江动物化石群的保护和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力度。

玉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一场“壮士断腕”般的禁矿、护山工作,拉开了序幕。

玉溪市委召开常委会议,认真学习贯彻温家宝总理对澄江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保护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市委书记孔祥庚语气坚定:必须坚决落实温家宝总理的批示,下决心整治矿山,确保世界化石宝库安全。

随即,澄江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帽天山周围磷矿采点关停治理领导小组,发出了关于加强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保护、禁止一切采矿行为的通告;县国土资源部门向各采矿业主发出停采通知: 停止帽天山周围采矿点的一切采矿行为,所有采矿设备撤离矿区;对帽天山动物化石群周边涉及矿山企业的矿山开采证一律注销;由县国土、公安、监察、化石管理委员会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对全县的磷矿山进行停采巡查。

一道难题摆在澄江人面前:一边是经济支柱难以割舍;另一边是为保护澄江化石地不得不割舍。

“作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澄江倾注了很大的力量发展磷化工,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为了保住澄江化石地,再大的牺牲也值得!”县政府发出禁矿通知的当日夜里,由国土、公安、安全、监察、工商及化石管委会等部门20余人组成的联合执法组,立即进驻保护区,对明令关停的矿点开展昼夜巡查,严厉制止明停暗采、昼停夜采等违法行为。从那天起,20多名执法人员全天24小时守在帽天山。

“咬着牙禁矿”。2004年,对帽天山周边Ⅰ级和Ⅱ级品位、储量达7600万吨、市场价值约167亿元的14个磷矿采点实施了关停禁采,至今澄江县累计损失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56亿元,年均损失5069.96万元。

然而,正是这种割舍,换来了澄江化石地的安宁。长眠于地下的早寒武纪“小虫虫”们,依然保持着原生态多姿体状的神奇世界。

发现澄江化石地以来,玉溪市不断加大投入,实施周边地区环境整治和生态恢复工程,先后筹资1.15亿元,对8个原采矿点进行恢复治理,植树2万亩,退耕还林273多亩,修拦沙坝8座,完成了帽天山景区与抚仙湖景区连接的10.8公里绿色走廊建设。

玉溪市全面启动保护区规划编制工作,严格按照《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有关规定,相继完成了《澄江化石地帽天山保护区环境保护规划纲要》和帽天山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等5个子规划,健全完善保护地核心区及周边地区环境整治和生态恢复措施,确保科学规划,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共赢”。

为了更好地保护好帽天山,澄江县对保留的矿山,依托新的矿产地,一律转移到远离帽天山的北部地区,并严格控制粗加工规模,开发磷系列产品,提高磷资源利用率,引导其向精细化工方向发展。成立澄江县诚合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整合境内11家磷矿企业,以遏制私挖乱采磷矿现象。着手生态环境恢复工作,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让裸露山体和岩层全部披上绿装。

如今的帽天山,道路畅通,绿树成荫,地质剖面全部修复保护,化石库管理规范,地质公园数据完备。走在前往澄江化石地的路上,仿佛开始了一次清新自然的踏春之旅: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静谧的山林郁郁葱葱,偶尔还有阵阵鸟鸣在空中回荡。仿佛从未有矿车来回穿梭,机器轰鸣的烦扰。

澄江化石地经过治理保护,已具备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基础条件,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遗产。

当玉溪人民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保护澄江化石地时,在他们心中萌发着一个坚定的夙愿:要让澄江化石地跻身“世界自然遗产”之林。为了实现这一愿望,玉溪走过了8年漫长而艰辛坎坷的申遗之路。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