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知微

顾知微

顾知微,地层古生物学家。男,江苏南京人,1918年5月出生,汉族,九三学社社员,中共党员。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地学系毕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历任云南省地质矿产调查所技士,中央地质调查所技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等职。曾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地质学会、贝类学会会员,国际侏罗纪地层分会委员,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常务理事、荣誉理事。曾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

顾知微从事地质古生物研究工作60余年,对中国的地质古生物事业做出了主要贡献。早年对海相为主的泥盆纪、三叠纪地层和双壳类古生物进行研究,上世纪50年代又率先对中国淡水双亮类化石和中生代非海相地层开展研究。在国内首创陆相侏罗系和白垩系多门类化石的综合研究,领导古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对东北地区包括松辽、大庆油田、浙江、四川和云南等地进行考察研究,是著名的“热河生物群”研究的奠基人。他进一步拓展了中国非海相双壳类化石的研究,建立了侏罗纪、白垩纪的4个双壳类序列,指出亚洲古陆的中国地域是欧亚大陆蚌类起源的中心之一。提出早期白垩纪的“浙闽运动”在形成中国今日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上以及对中国东部含油盆地的发育和与内生金属矿产相关的岩浆活动等方面的作用,较“燕山构造旋回”的首次“宁镇运动”更为重要。这与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从海相化石和地层研究所得出的“白垩纪中事件”基本吻合。以这些化石和地层的研究为基础,探索蚌类的起源和发展,确定中生代盆地,探索煤、石油等能源矿产的形成规律,以至论证岩浆活动暨印支、燕山两构造旋回与矿产形成的关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世纪50年代,顾知微针对大庆油田和松辽石油普查的急需,鉴定编制了松辽平原白垩纪双壳类图版19幅及其地层分布表和说明,写出地层序列划分意见的报告,为指导石油地质勘探和大庆油田的开发做出了贡献。20世纪80年代初结合中国经济建设和能源需要,他对黑龙江省东部完达山区和鸡西含煤盆地中生代地层和古生物进行考察与研究,对含有海相中生代地层和化石的龙爪沟群等进行深入研究,这对中国及东亚地区中生代地层的时代划分对比和矿产资源勘查有重要意义。

顾知微先后发表专著、论文报告90余篇册,其中包括科普文章14篇。代表作如:《中国的瓣鳃类化石》、《中国的侏罗系和白垩系》、《松辽地区白垩纪双壳类化石》等。1948年,荣获中国地质学会颁发的第4次许德佑纪念金奖。1978年,《中国各纪地层·中国的侏罗系和白垩系》和《宁芜式富铁矿的形成机理、找矿标志和预测的研究》分别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同年,《浙江安徽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及其生物群》的研究荣获江苏省科学大会奖。1982年,《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和《中国若干门类化石·中国的瓣鳃类化石》分别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二等奖。1986年,《黑龙江省东部中生代含煤地层及找煤方向的研究》荣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究领域

早年对海相为主的泥盆纪、三叠纪地层和双壳类古生物进行研究,上世纪50年代又率先对中国淡水双亮类化石和中生代非海相地层开展研究。在国内首创陆相侏罗系和白垩系多门类化石的综合研究,领导古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对东北地区包括松辽、大庆油田、浙江、四川和云南等地进行考察研究,是著名的“热河生物群”研究的奠基人。他进一步拓展了中国非海相双壳类化石的研究,建立了侏罗纪、白垩纪的4个双壳类序列,指出亚洲古陆的中国地域是欧亚大陆蚌类起源的中心之一。提出早期白垩纪的“浙闽运动”在形成中国今日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上以及对中国东部含油盆地的发育和与内生金属矿产相关的岩浆活动等方面的作用,较“燕山构造旋回”的首次“宁镇运动”更为重要。这与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从海相化石和地层研究所得出的“白垩纪中事件”基本吻合。以这些化石和地层的研究为基础,探索蚌类的起源和发展,确定中生代盆地,探索煤、石油等能源矿产的形成规律,以至论证岩浆活动暨印支、燕山两构造旋回与矿产形成的关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顾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