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4年度国内、国际十大考古新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4年度国内、国际十大考古新闻

(化石网cnfossil.com)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4年度国内、国际十大考古新闻。

相关:古脊椎所两项研究成果入选央视2024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

(化石网cnfossil.com)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4年度国内、国际十大考古新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旧石器考古学研究成果:“泥河湾盆地新发现:110万年前古人类已具备较高技术水平和认知能力”、古人类学研究成果:“安徽发现东亚地区向智人演化的最早古人类”,以及一项高度参与合作成果:“四川濛溪河遗址全面立体反映早期人类社会图景”,入选2024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

相关:年度十大考古新闻发布,四川濛溪河遗址入选

(化石网cnfossil.com)据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茹懿):2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4国内十大考古新闻,“四川濛溪河遗址全面立体反映早期人类社会图景”入选。

濛溪河遗址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川东丘陵地区,沱江支流濛溪河中上游左岸,西距资阳人遗址直线约35公里。遗址距今约5万-7万年,是国际罕见的同时发现有大量石器、动物与植物遗存的旧石器时代综合性遗址,是现代人起源扩散阶段唯一发现有丰富植物遗存的遗址,是旧石器时代物质遗存和相关行为要素最丰富全面的遗址之一,被权威专家论证为“特殊、罕见、价值重大,具有世界性意义”。遗址发现于2021年9月,同步开展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发现11个文化堆积有关联的遗址,构成濛溪河遗址群。

具体而言,遗址饱水环境下保留的系统、丰富的遗存蕴含着翔实的古环境背景、完善的生产(石、骨、木质工具)生活(广谱的动植物资源)资料、多样的行为(工具加工、狩猎、采集、用火、切割、刻划等)以及古人类对早期精神世界的初步探索(刻划),从而能够全面立体地反映现代人起源扩散关键阶段的早期人类社会真实图景,是过去认为“简单”的旧石器时代复杂化的综合实证,也是旧石器时代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的最佳例证,为深入探讨早期人类对特殊石料及有机材料的认知及加工利用方式,对动植物资源利用的广谱化,艺术萌芽和技术与认知能力发展、现代人的出现和扩散等国际重大问题,提供了关键节点的重要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与国际性意义。今年2月20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22个项目入围终评,其中濛溪河遗址成功入选。

相关:“泥河湾盆地新发现”上榜!2024年度国内、国际十大考古新闻发布

(化石网cnfossil.com)据长城网:12月2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4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与国际十大考古新闻,其中,“泥河湾盆地新发现:110万年前古人类已具备较高技术水平和认知能力”上榜国内十大考古新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4年度国内、国际十大考古新闻

图为泥河湾盆地岑家湾遗址发现的准备石核技术相关石制品,图中上行为准备石核技术阶段4产品,图中下行为准备石核技术阶段5产品。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裴树文研究团队联合西班牙高等科学研究理事会历史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国内外科研单位,对泥河湾盆地岑家湾遗址的石器技术特征开展了系统研究,揭示了欧亚大陆最早的“准备石核技术”。该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

为揭示古人类技术与行为特征提供了重要材料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古人类石器技术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并强调可能存在的技术创新和环境适应因素。因此,中国早、中更新世石器技术的演化特点、模式2(阿舍利工业)的出现时间以及现行早期石器技术研究理念的变革等问题,是学术界长期面临的科学难题。

针对这一科学难题,研究团队选择泥河湾盆地古人类遗址开展深入研究。泥河湾盆地位于黄土高原东北部、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发育我国北方第四纪典型的河湖相沉积体系和早更新世泥河湾动物群为学术界广泛关注。

该盆地中的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东部的岑家湾台地发现大量百万年前古人类活动遗址,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岑家湾遗址位于该台地古人类活动的密集区,古地磁年代距今约110万年。遗址于1984年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谢飞发现并主持4次发掘,2019年裴树文等对遗址进行补充发掘,共出土2000余件石制品和丰富的动物化石,是泥河湾盆地出土遗物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之一。除了石核、石片和修理工具等石制品外,还出土了152个石器拼合组,拼合率高达30%,是世界上拼合率最高的早更新世遗址之一,为揭示古人类技术与行为特征提供了重要材料。

110万年前东亚古人类已具备较高技术水平和认知能力

针对岑家湾遗址的石器技术特征,研究团队认为,岑家湾遗址古人类具备阿舍利人群的认知水平和技术能力,但可能因为适应泥河湾盆地石器原料和高纬度生态环境等因素而放弃制作大型阿舍利工具,进而生产小型工具,是对泥河湾盆地燧石原料以及生态资源环境的一种适应策略。

裴树文表示,目前,岑家湾遗址是欧亚大陆最早具有准备石核技术的遗址,表明具有与阿舍利技术相似技术能力的古人类在110万年前就生活在中国北方地区,并发展出了一套与旧大陆西部不同的生存策略和与之适应的技术表现形式,比此前报道的华南距今80万年的模式2技术产品早30万年。

“我们的新结果对中国北方早期广泛存在的小尺寸石制品的研究理念,旧石器时代早期技术的演化与革新,以及东亚地区阿舍利技术的起源与扩散问题等将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该技术在泥河湾盆地发现也对目前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相关技术的争论提供了新的思考。”裴树文说。

上述研究表明,作为非洲之外研究人类演化与技术发展的关键区域,泥河湾盆地在构建东亚百万年人类演化和行为发展模式研究领域具有巨大潜力。日后对盆地内古人类信息的系统研究,将对丰富“东方人类的故乡”科学与文化内涵,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具有重要科学和现实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