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三)


 
地点介绍

周口店遗址第一地点

周口店遗址第一地点,又称“猿人洞”,即著名的北京猿人化石出土地点。1921年和1923年瑞典地 质学家安特生与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发现并进行了试掘,1927年开始正式发掘。由步达生负责野外工作和人类化石研究。1927年发现了一颗保存很好的人类下臼齿化石,步达生经过仔细的研究,提议给这种中国古代的人类一个古生物学的学名:“中国猿人北京种”,后来葛利普教授将之命名为“北京人”,这个通俗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1929年12月2日野外工作即将结束的时候,裴文中发现了第一颗保存很完整的人类头盖骨化石。1930年在试验室中清理上一年挖掘的堆积物时,修理出一颗头盖骨化石;1937年发掘被迫中断;1949年刚刚解放不久,中断了11年的发掘工作又恢复了,1951年、1958年至 1960年、1966年以及1978至1980年又先后进行了几次发掘。该地点先后进行了23年的发掘,共出土约203件北京猿人的化石(代表约40个猿人个体),其中包含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头骨破片12件,下颌骨15个,牙齿157枚(包括附连在上下颌骨上的牙齿),胫骨1件,肱骨3件,锁骨和月骨各1件和股骨7件(据张森水《周口店遗址志》);发现用火堆积遗存3处,并发现石制品10万多件,同时出土了98种哺乳动物化石(据《远古人类的家园》)。

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原是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东西长140米,南北宽最宽处40米,西部最窄处2米,高度40米。地理坐 标为北纬39°41′,东经115°51′。从大约50万年起,北京猿人在这里断断续续生活了20万年至40万年,北京猿人的遗骨、遗物、遗迹和洞顶塌落的石块和洞外流入的泥沙等,在洞内一层又一层充填起来,形成巨厚的堆积层(共分13层)。在发掘前,该洞穴就已坍塌,成为堆积物上部的大角砾和岩块。

周口店遗址第二地点

周口店遗址第2地点(北纬39°41′19.76431″,东经115°55′19.81092″) 是安特生、葛兰阶和师丹斯基于1921年发现的,也是周口店遗址最早发现的两个地点之一。周口店遗址第2地点距离第1地点大约200米,初见时像一条南北向的堤,高度大约15米,厚2米,为斜倚龙骨山山体的斜坡,地层为棕红色粘土层,原是一片烧石灰的山。杨钟健先生最先作了研究,编为周口店第2地点。出土 的动物化石有中国鬣狗、肿骨鹿、犀牛、野猪、鼠类等,共发现哺乳动物化石22种,其中食虫目2种、啮齿目8种、兔形目2种、灵长目1种、食肉目2种、奇蹄 目1种、偶蹄目6种;此外,还有爬行类和鸟类各1种,时代是中更新世。所发现的动物化石颜色呈浅黄白色,大多数材料为破碎的肢骨,但化石的石化程度很高;其次为各种动物的单个的牙齿,还有一些对研究有较大意义的下颌骨(包括完整的和破碎的)近40件和几件残破的头骨。根据黄万波研究员描述,这个地点是因当时挖石灰时把石头挖走后,留下了这些堆积物,堆积的上方是钙质胶结粘土结核。

周口店遗址第三地点

周口店第三地点:周口店第3地点位于周口店第1地点西南大约200米(北纬39°41′13.81167″,东经115°55′28.07314″),该地点于1927年由步林和李捷发现。发现时,整个裂隙被砂土和角砾所填充,内含丰富哺乳动物化石和其他动物化石。1930年前,仅做一些零星的采集,找到一些化石。1930年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试掘,发现了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1933年春,对南北向裂隙进行了系统发掘,发掘区域长约8米,宽不足4米。

该地点可分为四层:第1层:主要是土状堆积,偶可见石灰岩角砾,沉积物胶结坚硬,颜色较淡;第2层:沉积物由红土和石灰岩角砾组成,几未胶结,十分松散,此层很厚,最厚可达5米;第3层、第4层:底部堆积,沉积物为较粗、有水平层理的砂质土,第4层含石灰岩角砾较多。

脊椎动物化石发现于整个堆积,但以下部的较丰富,包括鱼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和哺乳类。这些化石分别由不同专家进行研究,鱼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由卞美年研究,鸟类先是由寿振皇进行研究。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以及整个地点的发掘报告是由裴文中完成的,有专著。哺乳动物化石包含鼢鼠、豪猪、貉、獾、虎、熊 及鹿等59种,其中食虫目5种,翼手目7种,啮齿目23种,兔形目3种,灵长目1种,食肉目13种,奇蹄目1种和偶蹄目6种,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

周口店遗址第四地点

周口店遗址第四地点:周口店遗址第4地点位于龙骨山南坡,距周口店第1地点西约70米(北纬39°41′14.54302″,东经115°55′29.54308″),该地点高出周口店河46米,洞口向南,发现时洞顶已经大部分塌落,基本上属于露天堆积。

第4地点于1927年由步林和李捷发现,当时把它看作含化石的普通型洞穴,历时10年,未进行发掘。直到1937年,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对该地点进行了发掘,次年也做过一点发掘工作。还发现了40多种哺乳动物的化石,包括猕猴、鼢鼠、熊、三门马、李氏野猪、鹿、葛氏斑鹿等;1967年,红卫兵串联参观周口店,有人钻入其中,发现还有相当长的、有洞顶的洞,与第15地点相连。这一发现得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重视,有“新洞”之名,其实它是无人类活动遗迹的洞穴,经地质学家研究,这段洞穴可能是第4地点的“泻水道”。(据《周口店遗址志》)。

为了探明那段洞穴的情况,1972年9月,古脊椎所委派王存义在第4点西侧修路,以便打通半遮面的那段洞穴,在这过程中挖去了此段堆积,出土了1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和灰烬,这一新发现把第4地点的重要性推前了一步。1973年2月由乔琪主持这段洞穴的清理工作。1973年初,在顾玉珉的主持下,对第4地点进行发掘,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其目的是搞清第4地点的堆积与“新洞”堆积的关系。第一阶段从3月初开工,至7月上旬结束,发掘在第4地点东侧,发掘面积为长4米,宽5米。(据《周口店遗址志》)

被挖掘的堆积厚度为6.5米。发掘方法沿用传统的方法,第4地点的发掘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发现了较丰富的石制品、用火遗迹和1枚人牙化石,这枚牙齿经研究鉴定为距今约20-10万年的早期智人的一颗左上前臼齿化石。第二阶段发掘在“新洞”进行,工作18天(1973年10月23日至11月10日),开了一条探沟,位于其东侧,长17米、宽2米,挖至其底,厚1.7米。因无有意义的发现,未再继续工作。这一地点洞顶上的钟乳石已被破坏,但下面的石笋依然保存,洞底有钙板堆积,估计仍有化石埋藏。这里出土过丰富的用火证据,除了发现过大量灰烬外,还有烧过 的朴树籽和烧过的动物骨骼化石。(据《周口店遗址志》)

周口店遗址第十二地点

周口店第十二地点:第12地点与第3地点毗邻,位于其东,相距不足5米(北纬39°41′13.96860″东经115°55′28.61303″)。1933年,为发掘第3地点,对原采石场留下的碎石进行了清理,在清理过程中发现这个地点。继之,由卞美年进行了细心的采掘,得到了一批动物化石,才知它是“龙骨山”上最古老的化石地点。

这个地点是一处近似垂直的管状,平均直径1米,发现时这个洞的上部早已被多年的采石所破坏,类陷阱似的洞穴在附近还有几处。这个洞原来应与上砾石层相连,成为古河道的泻水洞;洞内有大量的砾石,砾径可达80毫米。这个地点的材料,最先由德日进和裴文中进行研究,于1934年撰文发表于中国地质学会志上。由德日进进一步研究,其结果以题为《周口店第12地点的化石》,发表于1938年出版的《中国古生物志》新丙种第5号上。

这个地点是石灰岩裂隙,堆积地层上部是坚硬的深红色土,下部是粗砂及砾石。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虎、草原鼢鼠、德氏后裂爪兽、犀牛、维氏狒狒等20多种,计有翼手目1种、啮齿目6种、兔形目1种、灵长目2种、食肉目6种、奇蹄目2种和偶蹄目5种。所发现的化石石化程度很高,呈琥珀色、棕色,有些呈半透明状。

周口店遗址第十三地点

周口店第十三地点:第13地点位于第14地点以东,约50米(北纬39°40′47.61012″东经115°55′33.13703″),现已被破坏。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1933年11月19日由裴文中主持发掘,发掘工作不断进行,一直到1934年的7月,先后工作230个工作日。共挖掉400立方米,发现一件燧石石器、几件人工打击的石片和用火遗迹—灰烬和少量烧骨,是本地区发现的最早人类遗迹,该地点出土的动物化石数量大、保存好,有肿骨大角鹿、剑齿虎、大丁氏田鼠、三门马和双角犀等36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食虫目1种、兔形目2种、灵长目1种、啮齿目8种(鉴定到属的1种,相似种2 种,至种的5种),食肉目15种(鉴定到属的1种,有疑问属的2种,相似种的4种,至种的8种),奇蹄目3种,偶蹄目7种(鉴定到属的1种,相似种的2种,至种的3种和亚种的1种)。

周口店遗址第十五地点

周口店第十五地点:第15地点位于第1地点西南约70米左右(北纬39°41′14.63946″东经115°55′30.41614),在第4地点东,相距约12米。它是一处裂隙或洞顶几乎完全坍塌的洞穴。

1935年春,考虑到第15地点有黑色土层,其产状和特征,与第1地点灰烬层相像,疑为亦是古人类文化遗址,故魏敦瑞、杨钟健决定对该地点进行发掘。发掘工作于1935年5月3日开始,至1937年结束。贾兰坡是第15地点发掘的主持人。第15地点上下为灰渣,中间为灰黄色粘土,该地点发现于1932年,1934-1935年发掘。发掘区域南北长16米,东西宽13米,厚10米,尚余部分沉积物未发掘。堆积物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主要是黄土状岩石,偶含石灰岩块;中层有灰烬和大块石灰岩、朴树籽、烧骨及石器等;下层角砾岩含石灰岩块、碎骨、石器、红色土等,胶结坚硬(据周口店遗址27个化石地点调查);据贾兰坡记述,第15地点底层分为四层,第一层:浅黄色土层。第二层:灰黑色角砾层。第三层:洞顶坠落层(原称“顶盖巨石”)。第四层:浅红色土层。

第15地点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最近研究的石制品计6866件,其中次品(打击痕迹不清楚或偶可见打击点的石英块)有4829件,占70.33%,还有断片91件,可以肯定是人工打制的,这部分标本占研究标本的1.33%。难以分类的标本(次品和断片)共计4920件,占研究标本的71.66%;可分类的标本计1946件,占研究标本的28.43%。(据张森水《周口店遗址志》)

第15地点出土的鸟类化石最初是由寿振黄鉴定的,共计45种。后来由侯连海进行再研究,共描述了10目,20科,38种和6个未定种,共计44个属、种。从44种鸟化石看,其中没有绝灭种,全部为现生种。

除鸟化石之外,还出土了33种哺乳动物化石,这方面材料保存情况不好,均很破碎,完整的化石十分罕见,大化石尤甚。它们的石化程度很高,表面颜色多呈棕黄色(据张森水《周口店遗址志》)。其中较重要的有鼢鼠、披毛犀、肿骨鹿、葛氏斑鹿、赤鹿、羚羊等,时代比第一地点稍晚,距今约20-10万年。

周口店遗址第二十六地点

周口店遗址第二十六地点(山顶洞):第26地点即山顶洞(北纬39°41′16.90513″东经115°55′ 28.51044″),这个地点是1930年核查第1地点的边界时,在它的南面发现的,原来洞口为浮土所掩盖。在1933年—1934年进行了系统发掘,共挖去堆积物900立方米,发现包括3个头骨在内的代表至少8个山顶洞人个体的化石材料,主要标本化石是:3个完整的头骨,残头盖骨、上颌骨、下颌骨、脊椎骨、盆骨、大腿骨、小腿骨、膝盖骨和零散牙齿等,这些化石由德国籍的犹太人类学家魏敦瑞研究。还有47种哺乳动物化石,包括蝙蝠、刺猬、猞猁、猎豹、马鹿等。山顶洞人的文化遗迹和遗物相当丰富,出土了共141件装饰品,包括125个穿了孔的兽牙、3个穿了的海蚶壳、一块穿孔的椭圆b形小河卵石、一件穿孔的鲩鱼框骨、4件刻有沟痕的骨管和7件穿了孔的石珠。山顶洞中还发现一根骨针,这些表明人已会缝兽皮做衣服,遮挡身体,抵御寒冷。另外还有一件磨过的鹿角,有人认为是指挥棒。山顶洞发现的石器不多,只有25件,做得相当简陋。在人骨化石周围还发现有赤铁矿粉末,是山顶洞人对死者进行埋葬的有力证据。根据遗址洞穴的形状和堆积的现象,可将它分成四个部分:洞口、上室、下室、下窨。洞口:高约4米,下宽5米。上室:为洞口以内的西半部的洞穴的东半部,石笋作底,由东南向西北作缓坡倾斜,南北宽约8米,东西长14米。下室:位于洞穴的西半部的稍下处,即现在有洞顶的部分。下室部分发现过人类化石,包含三具完整的头 盖骨和一些身体上的骨骼和文化遗物;从灰烬和文化遗物的分布情况可分为五个文化层:1—3文化层在洞口和上室,发现有刚刚出生的幼儿残头骨、骨针、装饰品和少量石器;4—5文化层位于下室,即埋葬死人的地方,发现有三个完整的头盖骨和部分骨架,并发现有部分装饰品。下窨只发现过动物化石,而且还多是相当完整的骨架,估计这些动物到洞穴里遮风避雨,偶尔坠落或失足掉下这个天然的陷阱,死在里面后变成的化石。山顶洞堆积相当松散,颜色呈灰色,与含北京人化石的堆积有明显的区别。在下窨之内为黄色堆积物,已达到了北京人时代地层。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博物馆 遗址 北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