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缙云甲龙”的发源地浙江省缙云县壶镇胡宅口村打造恐龙文化村

“中国缙云甲龙”的发源地浙江省缙云县壶镇胡宅口村打造恐龙文化村

“中国缙云甲龙”的发源地浙江省缙云县壶镇胡宅口村打造恐龙文化村

(化石网报道)据缙云新闻网(朱露茜 孙鹏飞):宽敞整洁的道路,流水潺潺的河道,经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胡宅口村如今焕然一新,家家户户门口、墙上还挂着门前三包的提醒牌,只要出现一点污渍,村民就马上进行清扫。

胡宅口村是“中国缙云甲龙”的发源地,借助此次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胡宅口村的村干部充分挖掘恐龙文化,着力打造“浙江恐龙文化第一村”。如今走在村子里,处处融合着恐龙元素,“灰头土脸”的赤膊墙被一幅幅生动的3D恐龙墙绘所替代,每棵香樟树上都挂着恐龙文化的知识牌,花盆上描绘着小恐龙标识,原先垃圾堆积的场地也改建成了侏罗纪儿童公园,园内的恐龙滑梯、恐龙蛋吸引着周边的群众到这里来散步游玩。

此外,由旧校舍改造而成的缙云恐龙馆也已经完工,占地300平米的恐龙馆,将在9月份开馆。通过影像资料的播放、化石标本的展示,恐龙文化展板展出等方式来科普恐龙知识。

相关报道:科学家命名“中国缙云甲龙” 它生活在约1亿年前,长约5米高约1.3米

(化石网报道)据浙江在线(刘慧 俞吉吉):2018年2月27日,英国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杂志《科学报告》报道了发现于浙江省缙云县壶镇的新种类甲龙类化石研究成果,这种恐龙被正式命名为“中国缙云甲龙”。该研究成果由浙江自然博物馆郑文杰和金幸生、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缙云县博物馆王琼瑛以及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东洋一等研究人员共同完成。

本次研究的化石材料包括两个个体,其中一个保存了完整的头骨化石、尾锤碎片、脊椎和肢骨等,另一个个体保存了部分后下肢和完整的尾锤。缙云甲龙生活的时代距今约1亿年前,比之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具有尾锤的甲龙类化石早了1000多万年。

2008年6月,在缙云县壶镇的一个开发区工地上,当地的化石爱好者李美云发现了部分恐龙化石。缙云县博物馆和浙江自然博物馆立即对该化石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当时发现了甲龙类部分头后骨骼化石,标本采回后存放于缙云县博物馆。

2010年开始,浙江自然博物馆联合缙云县博物馆和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对缙云壶镇的甲龙化石点持续进行野外考察。2013年3、4月期间,在工地现场发现了不少恐龙骨骼化石,抢救性挖掘了大量甲龙类化石,其中包括头骨和一基本完整的尾锤化石,这是浙江省第一次发现甲龙的尾锤化石,这也基本确定该甲龙属于较为进步的甲龙亚科。

从2013年开始,浙江自然博物馆组织对采集的化石进行细致的修理和复原工作,经过多年的修理工作,目前已完成了大部分化石的修理工作,并完成了复原装架。

缙云甲龙目前发现了至少5个个体,是目前在中国南方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甲龙类化石,已发现的化石基本覆盖全身所有部位。浙江自然博物馆专业人员对缙云甲龙进行复原装架后总长约5米,高约1.3米。缙云甲龙的发现说明白垩纪的浙江生活着多种甲龙类恐龙,包括结节龙科和甲龙科两大类。

甲龙类恐龙最为人所知的可能就是尾部的尾锤了。但实际上只有少部分甲龙有尾锤,而且尾锤只出现在甲龙类演化的后期。甲龙类可能起源于中侏罗世,但早期的甲龙类化石比较破碎,目前确认的最早的甲龙类化石发现于晚侏罗世(距今1.5亿多年前)。此前有尾锤的甲龙化石只发现于晚白垩世末的坎潘期和马斯特里赫特期(距今约8360万年至6600万年前),最古老的保存尾锤的甲龙化石为发现于中国北方和蒙古的谷氏绘龙,距今约8000万年至7500万年前。

甲龙亚目分为甲龙科和结节龙科两大类。结节龙类头骨较长,尾部没有尾锤。在甲龙科中,较原始的甲龙科头骨较结节龙的稍宽,但仍旧长大于宽,也没有尾锤。直到较进步的甲龙亚科,头骨变宽,尾部有尾锤发育。本次研究的支序分析显示缙云甲龙为目前最为原始的甲龙亚科成员。

此前研究人员通过对甲龙尾锤和尾椎的研究认为甲龙类的尾锤出现后从小逐渐变大,缙云甲龙尾锤最宽处约为45厘米,如此大的尾锤出现在甲龙类演化的早期,说明尾锤的演化并不是严格按从小到大的演化,比此前想象的要复杂。

浙江之前研究命名了两种甲龙类化石:丽水浙江龙和杨岩东阳盾龙。丽水浙江龙的分类还有争议,之前被归入结节龙科,但在最新的分析中被归入到了甲龙科中,由于缺少一些独特特征,被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是无效种。丽水浙江龙保存了完整的尾椎,可以确认尾巴末端没有尾锤发育,与缙云甲龙不同。东阳盾龙没有保存尾椎,但保存了愈合的荐盾板,属于结节龙类。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恐龙 中国缙云甲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