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地块白垩纪固着蛤研究新进展

Auroradiolites铰齿、附肌板和韧带结构

Auroradiolites铰齿、附肌板和韧带结构

拉萨地块郎山组出露范围

拉萨地块郎山组出露范围

化石采样点,以及郎山组岩性特征和固着蛤产出层位

化石采样点,以及郎山组岩性特征和固着蛤产出层位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固着蛤是双壳纲马尾蛤目的统称,它们起源于晚侏罗世牛津期中期,至白垩纪末灭绝,繁盛于赤道和近赤道浅海区域,具有重要的分类、演化、地层对比和古地理意义。尽管前人对我国青藏高原和塔里木地区的固着蛤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其分类还需依据更多的化石材料予以进一步修订。

近期,南京古生物所饶馨博士等根据西藏野外工作所采集的标本,并结合已发表的化石材料,开展了拉萨地块郎山组固着蛤生物群的化石生物学研究。在此基础上,还初步探讨了西藏固着蛤生物群的演化、生物地层和生物古地理意义。

研究共描述拉萨地块郎山组4个固着蛤化石类型,时代为早白垩世的晚阿尔布期。其中建立新属Auroradiolites gen. nov.,此属直接起源于辐射蛤最原始的种类Agriopleura,包括了前人已报道的产于亚洲西南部至太平洋西部的外壳层全部为致密结构的辐射蛤。建立新种Magallanesia rutogensis sp. nov.,目前Magallanesia仅发现于菲律宾宿务岛、日本海山和西藏。另外,还描述了两类广布型固着蛤Eoradiolites davidsoni和Sellaea sp.,在中国均为首次发现和报道。根据Auroradiolites和Horiopleura haydeni– Praecaprotina– Magallanesia演化谱系,首次识别出了白垩纪中期亚洲西南部−太平洋生物古地理分区。

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英国古生物学会期刊《Papers in Palaeontology》。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白垩纪 固着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