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改写尼安德特人历史
新发现改写尼安德特人历史。(艺术家的概念)图片来源:SciTechDaily.com
(化石网cnfossil.com)据参考消息网(编译/韩超): 西班牙《趣味》月刊网站10月30日刊登题为《新发现改写尼安德特人历史:社会孤立或是其灭绝的真正原因》的文章,作者是克里斯蒂安·佩雷斯,内容编译如下:
数十年来,尼安德特人的灭绝一直被归咎于气候变化、与智人的竞争甚至自然灾害等因素。但发表在《细胞基因组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通过提供一个意想不到的新关键线索,也即社会孤立,对这一传统说法提出了挑战。这并非毫无根据的猜测,而是通过对一名尼安德特人遗骸进行直接基因分析后得出的。
这名个体的遗骸在法国南部罗讷河谷的芒德兰洞穴被发现。在经过十多年挖掘的沉积物层中,考古学家找到了他的下颌骨、多颗牙齿和骨骼碎片。但真正的宝藏藏在其脱氧核糖核酸(DNA)中,这些DNA保存状况惊人地完好,目前已由一支国际考古学家和遗传学家团队完成测序。
研究人员的发现既令人困惑又极具启发:这名个体属于一个与当时西欧其他尼安德特人完全不同的基因谱系。其所在的群体不仅在约10万年前就与其他群体分离,此后再也没有与其他尼安德特人发生过基因交流。换句话说,这名个体在一个封闭、孤立的社群中出生、生活并死去,与同类毫无联系,而这可能对他们整个物种造成了致命影响。
没有交流
这名个体的基因组与晚期尼安德特人的“家族树”并不匹配。已知的大多数末代尼安德特人拥有共同祖先,且种群间存在基因流动,但这名个体是个例外。其DNA与10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更为相似,这表明其所在的群体并未参与那些基因交流网络。
这一信息与此前的假设相悖:人们曾认为,在灭绝前的最后几千年里,尼安德特人在西欧形成了一个庞大且同质化的单一种群。然而,这项发现证明,当时至少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它们在地理上相距不远,但在生物学和社会层面完全隔绝。计算显示,另一个尼安德特人群体距离这个洞穴仅需步行十天路程。即便如此,在5万年的时间里,两者之间始终没有任何接触。
孤立代价
进化生物学多年来一直警示基因孤立的危险:当一个种群停止与其他种群通婚,其基因多样性就会下降,适应新挑战的能力也会随之减弱。这具尼安德特人遗骸正是这一现实的鲜活(或更确切地说是化石)例证。其基因组显示出高度的纯合性,即由于近亲繁殖,DNA中出现了大量重复片段,这种现象常见于规模小且封闭的社群。
在现代人类中,长期的近亲繁殖可能导致遗传性疾病、生育率下降,以及对感染和环境变化的抵抗力减弱。如果尼安德特人在封闭的圈子里繁衍了数代,没有新的基因注入,累积的基因退化可能严重影响他们作为物种的生存。再加上智人(他们拥有更广泛的社交网络、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更高的流动性)的到来,尼安德特人的生存处境愈发艰难。
当尼安德特人生活在孤立的小群体中时,首批抵达欧洲的智人却采用了截然不同的社会组织方式。有记录显示,智人会在不同群体间形成通婚网络,这避免了近亲繁殖,并促进了知识和资源的共享。在那个生存依赖快速适应环境的时代,这种社会和基因层面的连通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尼安德特人甚至与最近的邻近群体都如此隔绝,这表明他们有着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对智人而言,建立联盟、共享技术或交换食物是其天性。但对于尼安德特人,至少对于这名个体所属的群体来说,情况似乎并非如此。这种缺乏社会互动的状态或许早已注定了他们的命运。
未知谱系
该研究还揭示了另一个有趣的细节:这名尼安德特人所属的群体与直布罗陀发现的尼安德特人可能存在关联。尽管两者相距超过1000公里,但他们的基因组存在相似性,表明可能有着共同的起源。这意味着,曾经可能存在一个分布于地中海地区的尼安德特人谱系,从伊比利亚半岛南部一直延伸到罗讷河谷。
这一谱系此前一直未被发现,因为没有留下更多已知的基因遗迹。他们的灭绝可能既与自身的孤立状态有关,也与欧洲东部更“现代”的尼安德特人的扩张有关,这些东部尼安德特人在整个物种灭绝前取代了部分西部种群。
改写历史
这具尼安德特人遗骸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故事,更是一个人类群体的故事,他们与其他群体并行生活了数千年,却始终没有融合、没有共享,也没有跨越自身边界的交流。这种在今天看来难以想象的生活方式,为我们理解尼安德特人的灭绝提供了新的视角。
导致他们灭绝的,未必是战争、突发灾难,甚至不是与智人的直接竞争。更可能是一种更隐蔽、更漫长的因素:无法改变、不愿开放、难以连接。社会孤立成为生活常态后,他们在面对当时的生物和文化挑战时,变得更加脆弱。
这具遗骸的个体是其所属群体中最后留下基因痕迹的成员。这名尼安德特人经历了现代人的到来,生活在恶劣的气候中,留下了工具和骨骼作为生存的见证,但其基因故事最终止于一个没有后代的孤立分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