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巨象牙齿揭露万年秘密 台湾海峡在冰河期曾为草原
(化石网cnfossil.com)据环境信息中心(记者 吴奇谚):中国台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与台湾大学研究团队合作,透过分析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牙齿,首次揭开台湾十多万年前、更新世的生态圈,是一个以草原与河流为主的干暖稀树草原。 这项研究11月5日发表在《皇家学会开放科学》(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期刊,成为理解东亚古生态、多样性演化与地区性物种分化的关键里程碑。
研究团队分析古菱齿象牙齿珐瑯质的稳定碳同位素,发现台湾曾有干暖稀树草原。 图片来源:撷取自《皇家学会开放科学》期刊
从古菱齿象牙 发现台湾海峡过去为草原
十多万年前的冰河时期,台湾与亚洲大陆相连,其生态样貌一直是古生物学界亟欲探索的谜题。 台湾科技媒体中心(SMC)5日刊登《重建台湾更新世古菱齿象食性与古环境》专家意见,国立阳明交通大学生命科学系暨基因体科学研究所副教授可文亚认为,研究团队透过三具不同年龄古菱齿象牙齿珐瑯质的取样,运用稳定碳、氧同位素分析,首度揭示台湾更新世巨象的生态样貌。
古菱齿象以其臼齿齿板磨蚀呈菱形而得名,分布的最南端正是台湾海峡一带的澎湖水道。 研究作者之一的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员张钧翔指出,团队发现台湾的古菱齿象几乎全年都取食C4植物,饮食特征与印度、非洲那些适应热带或副热带草原环境的古菱齿象更为接近。 与摄取C3植物的欧洲和日本古菱齿象则较为不同。 张钧翔指出,这证实了当时台湾海峡为陆地时期,是以C4植物为主的干暖稀树草原,而非今日在台湾本岛所见的森林地景。
深入了解
C3、C4型植物是什么?
植物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从空气中扩散进入叶片的二氧化碳经不同的化学反应作用程序转化成碳水化合物,其反应型态依其最初形成的有机化合物碳数目而分为C3、C4型。
在4000万年前因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1000ppm)高,所以C3型光合作用效率高,接着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逐渐降低到冰河期只有180ppm左右,此时渐渐演化形成固定二氧化碳效率更高的C4型植物。
C4型植物因为其叶片构造本身就会先提高叶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因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对其光合速率影响较小。
资料来源:整理自《丰年杂志》
研究揭示古菱齿象属在欧亚大陆上,随着纬度变化而呈现显著的食性差异。 红色三角形为偏好C3植物者、绿色圆形为偏好C4植物者。 图片来源:撷取自《皇家学会开放科学》期刊
张钧翔强调,这项发现不仅重建了冰河时期时东亚边缘的独特生态样貌,更揭示了古菱齿象在欧亚大陆上,随着纬度变化而呈现显著的食性差异。
研究也发现台湾海峡古河流存在证据 捕捉古象生命历程
根据研究团队的新闻稿,台湾大学生命科学系副教授蔡政修则说明,团队还透过氧同位素分析古菱齿象的牙齿发现,台湾的古菱齿象取用淡水河流资源,支持更新世时期有大规模淡水河流流经台湾海峡,提供台湾海峡曾经有古河流的证据。
此次研究透过台大博士候选人Deep S. Biswas在古菱齿象牙齿上所取得的同位素记录,捕捉到古菱齿象幼年个体持续至5~6岁的断奶行为,大大补充了我们对于这些巨型哺乳动物生命历程的认知。
研究提供台湾海峡古河流的存在证据。 图片来源:撷取自《皇家学会开放科学》期刊
参考资料
A glimpse into a vanished ecosystem: reconstructing diet and palaeoenvironment of Palaeoloxodon from the Pleistocene of Taiwan,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DOI:https://doi.org/10.1098/rsos.250935
本文转载自《环境信息中心》网站,内容由许多专家学者及民间环团,提供国内外环境教育与环保信息; 主题涵盖全球变迁、温室气体控制、环保生活、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育、能源节约与能源效率、绿建筑等各面向。 期许能替没有选票的山林、湿地、海洋、土地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