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人类探源工程将从泥河湾开始

近日,《泥河湾遗址群保护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发布,标志着泥河湾的遗址群保护有了一个总体依据。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将联合河北省文物部门,开展东方人类探源工程,全面推进泥河湾遗址群考古调查、发掘、研究工作,探索人类文明起源。

界定重点遗存片区保护规划

泥河湾遗址群是分布于泥河湾盆地中的大型史前考古文化遗址群。主要遗址遗迹包括分布于第四纪地层中的古生物遗迹、古人类化石遗迹、旧石器文化遗址,遗址遗迹年代为距今约166万年-0.8万年。

泥河湾盆地第四纪地层中保存有丰富的古生物和文化遗迹,但仅在地层出露地带具有被发现的可能,阳原县竟能已发现的旧石器遗址点有约110处,呈现出较为完整的旧石器考古文化序列,主要遗址代表点有:旧石器早期的马圈沟遗址、小长梁遗址;旧石器中期的侯家窑遗址;旧石器晚期的虎头梁遗址等,共出土各类石器和化石50000余件。

《纲要》研究和确定遗址群保护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制定遗址群保护管理的重点策略、主要任务和实施步骤,用于指导《泥河湾遗址群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和遗址群的整体保护、综合管理。

《纲要》要求积极推进规划前期基础工作,编制重点片区保护规划。对遗存分布密集、考古研究相对充分、有大于1:10000精度的地形测绘图的遗存片区,界划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制定管理规定。以保证遗存安全、控制建设威胁。针对旧石器考古文化遗存的保存特征,以及泥河湾遗址群埋藏环境属山间断陷盆地的特征,保护范围界划宜以遗存分布区的独立地形单元为边界。台地顶部或河谷地带的遗址点应在保护范围之外划定建设控制地带,宜结合实际地形、以保护范围边缘外扩300米以上范围为边界。位于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遗址点,其保护区划应与保护区的保护区划相衔接,实现管理协调。

根据《规划》,将规划遗址群安防系统,实施重点片区安防措施。对马圈沟、小长梁、侯家窑等重要遗址点设置保护围栏等维护设施。委托专业单位设计遗存分布区安防监控系统,重点解决遗存分布区周围防护、重点遗存片区安全防护等问题,近期建设启用,防止人为因素对遗址造成的破坏。制定并实施定期巡视制度,规范巡视记录档案。

《规划》指出,将实施抢救性保护项目。调查泥河湾遗址群中已考古发掘的遗址点,以及分布于具有潜在地质灾害区的遗存保护现状,进行科学评估,针对科学评估,针对病害类型和破坏趋势,制定抢救性保护方案,于近期落实实施。主要抢救项目包括马圈沟、侯家窑、小长梁、飞梁等揭露遗址点回填保护、崖体防洪措施、地表组织排水、载体坑洞填护、崖体/台地边坡加固等。

《纲要》界定了重点片区展示规划任务,对大田洼片区、侯家窑片区等具备展示条件的重点片区制定展示规划,规划内容包括:展示内容、展示方式、基本布局、展示路线、展示设施、解说系统、游客服务双设施等。

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表示,此《纲要》的出台,标志着对于泥河湾的保护、规划都有了一定的依据,也更有利于探寻人类文明,可以更好地保护泥河湾遗址群。

泥河湾遗产价值不可估量

泥河湾盆地发现的从早更新世到晚更新世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分布密集,数量众多,旧石器文化序列完整,文化之间连续性强,时间跨度大,所有的遗址都具有清楚的地貌与地层背景,是研究中国华北地区古文化发展规律和探讨古人类在东亚地区对自然环境适应和发展的重要的区域。

泥河湾遗址群的旧石器文化遗存是华北地区小石器工业的典范,旧石器文化特色强烈,对建立和发展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区系类学的研究体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以泥河湾遗址群为代表的小石器工业与山西丁村遗址为代表的大石器工业,以及南方长江流域的砾石工业分属不同的旧石器文化区域和文化系统,建筑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区系基本框架。泥河湾盆地发现较多的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考古遗址,材料丰富,而且明显同时并存细石器和非细石器两套石工业系统,是研究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一个理想的地区。

“泥河湾底层基本上就是蕴藏着200万年以来东方人类繁衍、生息、发展、进化、进步的完整轨迹,是连续性的一个进程。”谢飞说,泥河湾地址遗迹地层记录了上世纪末期以来地球演化和生物、人类进化的历史,对于古环境、古生物研究以及深入研究人类在更新世栖居在泥河湾盆地时对地形的利用和活动信息具有重大价值。 据了解,泥河湾保护区地质遗迹所具有的典型性、自然性、多样性、稀有性为国内少有、世界罕见,总体构成了中国乃至世界之最。保护区地质遗迹记录了上新世纪末期以来地球演化和生物、人类进化的历史,是研究晚新生世代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中华文明的根系在泥河湾

在谢飞看来,中华文明的根系在泥河湾,正是有了距今200万年的文化积淀,才促使中华文明在这里形成有了可能。在泥河湾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时产生着文明进步的火花,不时创作出瑰丽的文化作品。

“在泥河湾,追溯早于200万年前的古人类活动踪迹是一项既艰巨又光荣的课题。当我们发现马圈沟遗址时,我们推测其年代当在距今150万年前,并相信更早的古人类遗存肯定存在。当我们发掘完第三文化层后,发现了近200万年的人类餐食遗迹、完美的大象脚印和众多的石器,我们推测仍有更早的人类文化遗存存在。结果在其下又找到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文化层,使得古人类在泥河湾活动的历史进一步推前。”谢飞说,根据他们的认识,这也绝不可能是泥河湾人打制的第一把石刀,还会有更加原始的文化制品等待发现。因为,低于马圈沟遗址文化层的泥河湾层还很厚,第三纪晚期的三趾马红土也很发育,他们将为进一步探索古人类及其文化起源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人类占据泥河湾之后,一直以勇往直前的精神不断完善自己,表现最为直观的是石器加工技术的进步,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进发,一直延续了将近200万年。这些文化遗存清晰地架构其泥河湾的考古文化序列,勾画出这里旧石器文化发展的脉络。泥河湾旧石器文化突出的特性是,具有中国北方风格的小石器文化遗存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反映出一部一脉相承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品格,具有极强的文化连续性。”

据谢飞介绍,虎头梁遗址群的面世揭开了泥河湾古人类活动序幕,侯家窑遗址的发现初步建立起泥河湾与中国猿人文化的内在联系,小长梁遗址的发掘研究可以看作泥河湾旧石器考古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小长梁遗址是早更新世时期,生活在泥河湾湖滨人类活动的第一批考古证据,自发现之日起,就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对中国早更新世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和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泥河湾作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宝库,具有诸多方面的科学涵义和价值。从第四纪地层学和哺乳动物学考虑,与欧洲维拉方同成为世界标准地层。着眼于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她又是世界上探索人类及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关键地区,可与东非奥杜维峡谷相媲美。“泥河湾是世界上古人类遗址分布最为密集地区,在阳原县境内,仅造册登记的旧石器文化遗址105处,其中早期26处,中期13处,晚期66处,还不包含有待确认和部分新发现的遗址。如果用这一组数据与中国乃至世界比较,没有哪一个国家和地区古人类遗存的密度能与之相提并论。在国内,探索古人类起源科学价值较高的早更新世旧石器遗址共计发现30余处,泥河湾有26处之多,占据绝对优势。这些都能说明,泥河湾在探索古人类起源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人类探源工程将从泥河湾开始

“泥河湾的考古发现,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区系类型学的研究和建立提供了详实的依据,同时也为中国猿人文化找到了来龙和去脉。”谢飞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将联合河北省文物部门制定泥河湾的人类探源工程项目。“人类探员工程项目,将泥河湾的研究和保护提升到一个高度,有助于对人类文明起源的探索。”

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进程中,泥河湾也起到过重要作用。可以说,泥河湾旧石器文化历经200万年的积淀,在距今万年以前,为中国北方的文明起步做出了贡献。虎头梁遗址群的于家沟、马鞍山遗址的发掘表明,泥河湾的制陶业发生在1.1万年以前,是中国北方最早的陶器。在制陶业出现前后,有可能出现了畜牧业。尽管没有在这里找到农业起源的直接证据,但泥河湾发达的细石器工业很可能参与了当地的农业革命。

据谢飞介绍,将在建设泥河湾考古遗址公园。考古遗址公园是大遗址保护的最高层次,是旨在对文化遗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活态保护、宣传、展示示范区,是寻求文物保护回馈社会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对公众开放的、以保护遗址、传播考古遗址的价值、进行考古研究为目的一个特定园区。

“将来,我们还要组建泥河湾研究中心。目前,泥河湾研究的成就和范围,仅限于阳原盆地,这只是小泥河湾的概念。大泥河湾的范畴,还包括我省的蔚县盆地、涿鹿盆地、怀来盆地和宣化盆地等,甚至还包括山西省的大同盆地。因此,我们探寻东方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空间还很大,任务也非常艰巨。”谢飞说,将来还要构筑泥河湾国际交流平台。“泥河湾博物馆已经建成开馆,并得到社会和国内外学者的好评。该平台的第一要务是建立高水平的泥河湾网站,使之成为国际网络交流平台,及时发布泥河湾遗址群考古发掘、研究和保护成果,及时了解国内外有关人类起源的考古研究动态,共同交流探索人类起源、发展、演变的资料和信息。”


燕赵都市网 张清华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