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扶绥龙”化石在广西自然博物馆恐龙园区亮相

“赵氏扶绥龙”化石在广西自然博物馆恐龙园区亮相

9月26日,一具身长21米的远古恐龙化石骨架,在广西自然博物馆恐龙园区亮相。这条在古生物界赫赫有名的“赵氏扶绥龙”于2001年发掘,体积进入世界最大恐龙之列,此次完整复原装架展出,凝聚了广西自然博物馆10年的研究心血,也将在国庆长假引发新一轮科普热潮。该馆副馆长莫进尤接受记者采访,详述扶绥龙的发现过程和未解之谜。

巨龙现身带来震撼

“快来看!好大的恐龙!”26日上午,走近恐龙园区的游客,都会被新出现在树林中的巨龙震撼。龙头比两层楼房还高,光是腹腔就有一头大象的体积,成人身高还不到其膝盖。

“这已经是比较保守的估算尺寸了。”莫进尤说,根据同部位骨骼比对推定恐龙大小,比如一块长达1.45米的肠骨,在国内外以往发现的蜥脚类恐龙中,还没有超过它的。扶绥龙已经进入世界最大恐龙行列,其活着时身长21米,头高超过9米,体重可达50吨,相当于10头成年大象。

广西自然博物馆将其命名为“赵氏扶绥龙”,一是说明其发现地点——扶绥县山圩镇平搞村六榜屯茏草岭;二是为了纪念我国著名恐龙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及古人类研究所教授赵喜进,他为广西恐龙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曾现场指导扶绥龙的发掘研究。

发掘过程带来轰动

早在1973年,中科院、广西博物馆、扶绥县文化局在扶绥那派盆地考察时就得知了当地“龙骨”的消息。农民报告说在茏草岭捡到化石,装了好几担子。但当时由于岭太大,找不到具体埋藏地层。

2001年,当地村民何文坚(“何氏六榜龙”以其命名)写信给广西自然博物馆,说在一片甘蔗地里捡到五六十厘米长的腿骨化石。7月23日,考古人员对这块甘蔗地进行了试掘,运气很好,8月6日找到了化石埋藏地层,在同一处坑内发现了3个蜥脚类恐龙个体,包括“何氏六榜龙”和“赵氏扶绥龙”,还有一条仅余少量骨骼化石。坑内还有兽脚类、棘龙类等食肉龙的牙齿,鸟脚类恐龙的化石,以及大量的无脊椎动物瓣鳃类化石。

这是我国华南地区首次发现早白垩纪时代恐龙的完整骨架,当时引起轰动。大批专家、媒体赶赴现场。虽然发掘过程异常艰苦,在200多天的发掘中,考古队的工棚被台风吹翻两次,工地被暴雨水淹两次,成团蚊虫袭扰、烈日暴晒更是苦不堪言,但一切辛苦都被发现化石的喜悦心情冲淡了。

2002年3月,全部化石连土带泥全部取回广西自然博物馆内。当时出动了大卡车、吊车,光运输化石用的石膏套箱就有25个,其中最重的套箱两吨多。

修复研究完成装架

2002年4月,扶绥龙的修复工作全面铺开。化石被慢慢剔除泥土,现出明显轮廓。由于野外植被根系、风化雨淋造成的破坏,化石裂纹很多,断裂部分需要用胶水粘结,大的裂缝用石膏填充修补,经过3位修理专家一年多的细心工作,才修理完毕。

2012年3月,广西自然博物馆正式启动了扶绥龙的复原装架工作。由于化石埋藏比较浅,犁地都能犁到,扶绥龙化石损失较多,只余全身10%,仅有左肠骨、左耻骨、前部尾椎、大部分的背肋和左股骨的远端。而且恐龙化石较重,一块化石需要五六个人才能抬得动,稍有不慎就会断裂。为了保护化石不受进一步的破坏,真化石采用玻璃钢模型替代进行装架。程序是:首先用石膏补配大量缺失的化石,然后用玻璃钢翻制一套模型装架,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给模型上色。经过半年多的制作,扶绥龙的装架工作才得以完成。

研究结果表明,“赵氏扶绥龙”是一类较为原始的巨龙形类恐龙,代表了白垩纪早期生活在地球上最大的蜥脚类恐龙之一。它的发现对研究白垩纪早期蜥脚类恐龙的分布、演化、古环境和古气候提供了确凿的古生物学证据。

未解之谜引人关注

围绕着这条巨龙的未解之谜,许多先睹为快的观众都纷纷提出了问题,莫进尤饶有兴味地进行了解释。

生长之谜:巨龙如何长成?

蜥脚类恐龙靠进食植物为生,“吃素”如何能长成50吨的庞然大物?令人难以想象。

莫进尤说,这也令古生物专家吃惊。六榜龙已经有6米高,接近20米长。但扶绥龙进一步超出人类想象,可以说“突破了人类理解的生物生理的极限”。因为生物个体太大了,会影响其生活和代谢。扶绥龙如何睡觉,难道24小时站立?它每天要进食多少食物才能维持?人类能看到的世界最大生物蓝鲸,有30米左右,但头部很大,一次能摄入的食物很多。扶绥龙头部这么小,难道一天不停地进食?也许当时空气里的氧气充足,植物所含的蛋白营养成分跟现在不一样。总之,恐龙打破了现在生物领域的规则,人类不可理解,但它又确实存在。

活动之谜:庞然大物如何移动?

“不用害怕扶绥龙,它跑得没你快。”莫进尤幽默地说,根据脚印得出扶绥龙的移动速度,比人类步行还慢。它依靠粗壮的四肢支撑身体重量,是陆地生物,也不排除为了逃避肉食龙、酷暑等会去水里呆着。但有个问题:这样的体重陷进水里的淤泥,还能不能上来?

扶绥龙虽然大,但也是肉食龙的猎物,幼体、老弱病残者照样会被捕食。它的武器可能是尾巴,有的蜥脚类恐龙尾端会有一个硬硬的尾锤,甩动起来像鞭子、钉头槌一样,可以自卫。

演化之谜:1亿年演化,“大象”变巨龙?

比扶绥龙早1亿年的蜥脚类恐龙化石也才五六米,像大象那么大,用1亿年演化到这么大的个体,有没有可能?

莫进尤说,这样的演化是有可能的。与扶绥龙同期的食肉龙也才五六米长,抬头能够到扶绥龙的肩膀。而7千万年后才出现的霸王龙就有10米了。人类才200多万年演化史,如果再给一亿年,估计也会有很大的变化。

从骨组织研究推算,有说蜥脚类恐龙有50年左右寿命的,生长速率可能是一年长1米或两米,比较快速。也有说长到扶绥龙这么成熟的个体需要几百年。而人类所知的大象寿命是七八十岁。

灭绝之谜:为何同一地方堆叠多具化石?

为什么茏草岭同一个地方会有多条恐龙的堆叠?是否与恐龙灭绝有关?

莫进尤说,扶绥那派盆地是1.2亿年前后形成的,当时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湖泊。恐龙化石各部位有分散,说明经过一定距离的水流搬运,应该是在死后被河流冲入湖中沉积入坑。肉食龙牙齿等也是死后被冲进坑,正好堆在一起,被泥沙埋住才能成为化石。

那派盆地的局部地壳变化,不足以影响整个恐龙家族的灭绝。恐龙灭绝是在此6千万年以后的事情,估计是地外行星冲击影响造成,恐龙的生理不适应地球环境大幅变化导致灭绝。

广西的七八个恐龙化石发现地点,地质年代最早的是防城港江山半岛发现的侏罗纪化石,距今1.5亿年左右。接下来是茏草岭的白垩纪早期,距今1.2亿年,下来就是距今七八千万年白垩纪晚期的鸭嘴龙。

观展启示

培养科学意识

很多人对恐龙很感兴趣,从书籍、影视作品得到对恐龙的认识,但这些信息有些是不够真实严谨的,带有科幻性质。在博物馆看恐龙化石不一样,比较真实和科学。能得到真正的感性认识,培养科学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态度。在有些电影中,恐龙与人面对面,只要具备地球生物历史知识,就知道不可能。因为人只有两三百万年的历史,而恐龙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变成化石了。科幻电影里用远古恐龙蛋孵化或提取DNA来重现恐龙,是无法实现的。


南国早报 甘宁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恐龙 赵氏扶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