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全锋

简历:
   
学历

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009

理学硕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005

理学学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2

简历

博士,助理研究员。1979年出生,湖北郧县人。2002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2005年、2009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先后获得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之后留该所工作至今,现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主要为沉积学、事件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遗迹化石。目前主要致力于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期沉积环境及地质事件研究。

研究领域
   
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期事件地层学

二叠纪末大灭绝是显生宙规模最大、意义最为深远的生物灭绝事件。海洋生物近90%的种(Raup and Sepkoski, 1984; Sepkoski, 1985; Erwin, 1993, 2006)、爬行类和两栖类60%的科、昆虫类30%的种和大量的陆地植物(Labandeira and Sepkoski, 1993; Stanley and Yang, 1994; Retallack, 1995)都在这次灾难中消失。关于这次生物大危机的研究虽然在过去的30 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对于灭绝的诱因和机制至今仍无较为一致的认同(Erwin, 2006)。越来越多的证据不支持地外撞击的假说,而利于大规模火山喷发(或西伯利亚溢流玄武岩事件)的解释(Erwin, 2006;Kamo et al, 2003, 2006; Rechow et al, 2009; Isozaki et al, 2007b ),但海平面升降(Schopf, 1974;Wignall and Hallam, 1992;Shen et al, 2006)的因素是否存在及其在大灭绝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依然没有定论。而火山事件导致二叠纪末大灭绝的具体机制和过程也依然处于探索和激烈争论中。海水酸化(Liang, 2002)、温室效应(Retallack, 1999; Sheldon et al,2006)、水体缺氧(Wignall and Hallam, 1992, 1993; Kajiwara et al, 1994; Hotinski et al, 2001; Grice et al, 2005)、CO2 中毒(Knoll et al, 2007)等诸类地质事件都有可能是二叠纪末灭绝生物的直接杀手,但这些事件又起因何在?其中哪些事件又是二叠纪末大灭绝的主要杀手?这些问题我们仍然知之甚少。

笔者主要以沉积学的方法,以华南海相地层为目前的主要研究对象,对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及相关的地质事件进行研究。硕士阶段研究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提出强烈和频繁的火山作用很可能是造成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直接原因的观点。博士阶段在硕士论文的基础上进行和扩展和深入研究,选取了中下扬子地区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期从浅水台地到深水盆地的四个不同水深的界线剖面进行了高精度研究,发现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在整个中下扬子区普遍存在一系列相似的地质事件,主要包括火山事件、海水进退事件、缺氧事件、陆地风化增强事件、微生物繁盛事件和生物灭绝事件等(Cao Changqun & Zheng Quanfeng, 2009),并认为与地幔柱活动相关的火山事件和全球性海退事件是导致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主要原因。

层序地层学

主要通过层序地层学来研究海平面变化及沉积旋回,一方面从海平面变化的角度为地质历史中各地质事件的发生提供解释,另一方面为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依据。硕士阶段初步研究了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的沉积格架和层序特征,重新确定了该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层序地层界面位置,并建立了海平面、沉积旋回和微相变化过程(郑全锋,2006)。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主要通过野外露头及室内岩石薄片微相分析的方法研究地质历史时期中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并与化石资料相结合,以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过程及地质事件发生的环境背景。

遗迹化石

主要进行遗迹化石的分类学和遗迹相等相关方面的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郑全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