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巫山龙骨坡” 91岁的他仍坚守在考古第一线

探秘“巫山龙骨坡” 91岁的他仍坚守在考古第一线

探秘“巫山龙骨坡” 91岁的他仍坚守在考古第一线

(化石网cnfossil.com)据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摄影 刘力 实习生 代佳欣):“老爷子已经91岁了!真看不出来啊……”

“这么大年纪了,还在考古现场跑上跑下,精神也太好了!”2月1日晚,2023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的颁奖典礼现场,当黄万波现身舞台时,类似这样的议论在观众席中此起彼伏。

作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黄万波一辈子都在和各种化石打交道。这其中更是有一大半的光阴留在了重庆,留在了巫山的龙骨坡。

整整40年前,黄万波带领团队来到“渝东门户”——巫山,在庙宇镇龙骨坡遗址开始了考古发掘之旅,从此与“巫山人”结下不解之缘。在此期间,他先后对巫山龙骨坡古人类遗址组织5次大型考古发掘,邀请法国、以色列等外国顶级专家参与。

脚踏解放鞋,肩挎工具包,黄万波正是穿着这样一身行头,已经在巫山龙骨坡进进出出了40年。

1985年到2006年,经过3个阶段的系统发掘,发掘出了20余件打制的石制品和一段有2颗臼齿的下颌骨化石,引起了国内外高度关注。黄万波根据所发掘的化石,经过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在200—250万年前,巫山龙骨坡就有古人类存在”“巫山猿人是目前亚洲发现的最早人类”“亚洲最早人类生活在三峡地区”等。这些成果得到当时著名考古专家贾兰坡的肯定,也动摇了考古界认为直立人起源于非洲的观点,在全球考古学术界掀起有关人类起源的大讨论。

2001-2004年,他在长江南岸奉节县兴隆洞发现了13万年前的牙刻、石刻和石哨等史前艺术珍品;2006年,74岁的黄万波参与了“中国探险学会”赴东非大裂谷考察,为埃塞俄比亚博物馆找到了燧石器的原生层位;2007年,他发掘重庆巫山大石洞,发现了晚期智人头骨及石制品;2011年到2012年他开始第4次对巫山龙骨坡遗址进行了考古,又发掘出大量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据不完全统计,4次发掘共采集哺乳动物化石116种、石器1000余件。

2011—2013年,他带领重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的专业人员发掘巫山玉米洞,发现了数千件石器制品和大批哺乳动物化石,以黄万波为首席作者撰写了《玉米洞发掘记》。

探秘“巫山龙骨坡” 91岁的他仍坚守在考古第一线

黄万波在考古现场

每次,黄万波都亲自来坚守一线,因为热爱,他从不感觉到累。他说:“任何工作都很累,只要你对这个事业钻进去,热爱这个事业,从开始认识,到熟悉,到精通,到提高,你就能出更多成果,作出更多奉献。”

在考古业界内,黄万波有一个响当当的绰号:“化石猎手”。他曾经主持、参与的考察队,先后发现过130万年前的陕西公王岭蓝田猿人头产地、80万年前陕西陈家窝蓝田猿人下颌骨、30万年前的安徽和县猿人头盖骨、13万年前的重庆奉节智人牙齿等古人类化石等,都在新中国考古史上描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直到现在,黄万波及其团队依然在巫山龙骨坡为寻找人类起源与演化的实证奋斗不止。在龙骨坡,他先后发现一段“巫山人”下颌骨、一枚门牙、数百件石器和百余件哺乳动物化石,以及23个文化层,成为“巫山人”的发现者。他在古人类研究领域成绩斐然,但他依旧不满足于目前取得的成就,在他看来,考古要走的路还很远。

当前91岁的他,再次选择奋斗在考古一线,他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发掘工作,解决‘巫山人’究竟是人还是猿的世界难题。”

他永远记得,改革开放,万象更新之时,他的指导老师——75岁高龄的裴文中先生曾豪情万丈地宣称,要把75岁当成57岁来过。“所以我希望,91岁了也还能当成19岁来过,我手上还有很多工作,我还要找到第二个‘龙骨坡’!”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黄万波 龙骨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