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陶纪末大灭绝后腕足动物古地理研究新进展

文章涉及腕足动物在鲁丹早期的分布

文章涉及腕足动物在鲁丹晚期的分布

地史时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不仅使生态系统和生态结构遭受重创,同时因其时空分布特征,也会对全球古生物地理格局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灭绝事件后的残存期—复苏早期,作为从灭绝到辐射的中间环节,承载着非常重要的宏演化过程。在全球框架下对该时期进行古生物地理学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大灭绝后宏演化的过程及其意义。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黄冰副研究员等在国际学术期刊《三古》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发表了奥陶纪末大灭绝后残存-复苏早期全球腕足动物古地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基于已发表的资料及掌握的最新数据的整理,建立全球腕足动物志留纪初鲁丹(Rhuddanian)早期(残存期)和鲁丹晚期(复苏早期)共计29个产地408个出现信息(occurrence)数据集。运用聚类分析(CA)和非度量性多元标度变换(NMDS),对奥陶纪末大灭绝后残存期及复苏早期腕足动物进行定量古生物地理研究,发现了该时期全球腕足动物具有沿纬度分带倾向的古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对鲁丹早、晚期腕足动物数据的频率分析表明,多数灭绝前的世界性分子(cosmopolitan taxa)在灭绝后的残存期(鲁丹早期)仅在一处发现,表明其收缩了分布范围以躲避灾难。待鲁丹晚期环境好转,腕足动物多样性增高,同时有更多的分子不再局限于一个产地或古板块,而扩散到更多区域,显示出生物群面貌有所好转的迹象,生物“复苏期”开始。

论文相关信息:Huang Bing; Rong Jiayu; Cocks L. Robin M. 2012. Global palaeobiogeographical patterns in brachiopods from survival to recovery after the end-Ordovician mass extinction.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Volume 317, 196-205.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奥陶纪 大灭绝 腕足动物 古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