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的山西文化

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山西文化

距今约180万年的西侯度文化遗址,1959年发现于山西芮城县西侯度村,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境内最古老的旧石器文化遗存。经考古发掘,在此获得大批古脊椎动物化石,32件石制品,带有切割刮削痕迹的鹿角和被火烧过的骨、角、牙等。其中两件具有人工痕迹的鹿角,一件表面有用锐利器物割切或砍斫出来的“V”形沟槽,另一件表面有很清楚的刮痕,这表明当时的人类可能已经会制作骨角器了。最引人注目的是,动物化石中有若干呈黑色、灰色、灰绿色的肋骨、马牙和鹿角,化验证明是火烧的结果,这样人类用火的历史便被大大提前,成为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的证据。

除西侯度文化外,山西境内考古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还有匼河文化遗址。1957年在风陵渡西北约7公里的匼河村发现,出土石制品138件。通过对全部石器工具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当时的人类已从事既采集又狩猎的活动。考古学家研究认为:匼河文化早于北京猿人文化,而发现于山西境内的丁村文化则是由匼河文化发展而来。

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山西文化

丁村文化遗址,位于襄汾县汾河左岸的丁村附近。1953年发现,经多次发掘,获得2000余件石制品、丰富的动物化石、3颗人齿化石(1954年掘得)和一块人类顶骨右上部化石(1976年掘得)。这是山西境内最早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也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丁村人打制石器的方法和技术与旧石器早期相比,有了很大进步。砍砸器和厚尖状器是丁村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工具,其中厚尖状器类的三棱大尖状器和鹤嘴形尖状器被称为“丁村尖状器”。这一独特的石器文化在汾河下游的襄汾一带和侯马南梁、里村西沟,中游的交城范家庄和太原古交一带,上游的静乐风程山等地都有发现。这说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丁村人,几乎占据了整个汾河流域,所以丁村文化也被称为“汾河文化”。据铀系法测试,丁村遗址的绝对年代距今16~20万年,而氨基酸年龄法测定的结果则是7~9万年前。这就是说,最迟也在7万年前,汾河两岸已有了丁村人的脚迹。

1974年,山西最北端大同盆地的阳高县许家窑村发现许家窑文化遗址,其出土石器中,仅石球就发现1000多件,是数量最多的一种工具,也是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石球最多的一处,“这样多的石球构成了许家窑文化的显著特色”。许家窑文化是北京猿人文化和峙峪文化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文化,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对研究细石器文化的起源传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西文化

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大同盆地西南角朔州的峙峪村发现了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据C14同位素年代测定,峙峪遗址的绝对年代距今约2.8万年。峙峪遗址的出土文物非常丰富,石制品约15万件,还出现了比较进步的间接打制产品,如扇形石核和小石叶。有一件石墨做成的穿孔装饰品,光滑的一面和边缘都经过磨制,磨擦痕迹很清楚,它表明远在2.8万年前,钻孔和磨制技术已在中国出现。同时,这些石器标志着典型细石器雏形和复合工具的诞生。通过对峙峪遗址出土动物化石研究表明,发现在面积不大的发掘范围内有众多的马类猎获品,实为旧石器遗址之罕见,因此峙峪人又被誉为“猎马人”。峙峪人以弓箭和棍棒捕获这些草原动物,从事以狩猎为主的生产活动,创造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最为出色的的猎马人文化。

山西旧石器晚期后一阶段文化,是中国最具代表的几个细石器文化之一。它是由近20个地点构成的遗址群,散布于中条山主峰历山东麓的山间盆地边缘。因沁水县下川附近发现最为丰富,被命名为“下川文化”。据C14年代测定,距今约23000~16000年。山西境内的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除下川遗址外,还有1964年在吕梁山西麓的黄河东岸地区发现的“薛关遗址”(在蒲县薛关村昕水河右岸)、1980年发现的“柿子滩遗址”(在吉县清水河畔),以及偏关县及与其接壤的内蒙古准格尔和清水河一带的数十处地点。它们距今时代大致相同,约13550±150年,文化面貌也基本一致,石器的加工技术和形制风格与下川文化也都有或多或少相近之处。但是,它们出土的典型工具是各式各样的尖状器和刮削器,这说明当时的人类已掌握了修整兽皮、缝制兽皮御寒的技能。最有价值的是,在柿子滩遗址发现了两幅山西迄今发现最早的岩画,均以赭红色赤铁矿粉末涂绘而成,一幅为裸体女性图,一幅似狩猎格斗图或舞蹈图。这一发现,说明当时的人类已有了用图画形式反映生活的要求,有了丰富的精神文明生活。


新华网 张全盛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旧石器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