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新项目开启恐龙时代气候变化“揭秘之旅”

恐龙的灭亡原因,至今众说纷纭。但基本已成公论的是,中生代时期温暖而湿润的气候,是包括恐龙、鳄鱼等在内许多大型爬行动物得以繁衍生息的主要因素之一。之后气候转冷,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也随之终结。

那么,当时气候是如何变化,进而影响到环境的呢?日前在北京启动的“973”计划重要科学前沿项目——“晚中生代温室地球气候—环境演变”将有可能揭晓谜底。

“探索地质历史中,尤其是前第四纪即‘深时’温室地球条件下气候、环境变化的规律、机制及其对生物圈的影响,可以为洞悉未来全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王成善说。

探索历史 洞悉未来

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达到了42万年以来的最高值,温室效应不断增强。全球气候是否会进入两极无冰的温室地球状态,这是从社会大众到科学界共同担忧的问题。

“总体来讲,动物很难适应大幅度的升温。从人眼可见的虫体生物到人类自身,多数动物都是怕热不怕冷。温度如果下降5℃~6℃,不会对多数生物产生影响,但若升高5℃~6℃,就会产生大问题。”中科院院士殷鸿福向记者解释说,如果气候变冷,动物还可以冬眠;但若气候过热,动物却无处可躲。

晚中生代从距今200百万年前持续到34百万年前,跨越了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以及新生代的古近纪,是距离人类时代最近的显生宙温度最高时期,有一个完整的温室旋回,是地质记录保存最为完整的典型温室气候时期。

这一时期曾发生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集群灭绝事件:称霸于大陆和海洋的恐龙和菊石等门类一度共同从繁盛期走向灭亡。据统计,从白垩纪末到第三纪,生物由2866属锐减为1502属。

这一时期也曾出现全球性的缺氧事件,造成大面积有氧生物活动停止,同时发生大规模地质构造事件。这些都是研究晚中生代地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重要标志。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究竟更多归因于人为因素,还是地球自己的因素,尚无定论。

“晚中生代没有人类生存,温室地球气候—环境演变项目是研究地球自己发生的事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万晓樵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重建这一时期温室地球古气候和古环境状态及其演化,探讨温室地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成因与机制,对于推测当前地球气候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极具参考意义。”

地利独厚 再育英才

“研究晚中生代时期的古气候变化,我国有‘得天独厚’的地质优势。”王成善指出。

我国具有发育完好的陆相连续地层记录,以我国大陆为主体的东亚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所在,发育了世界上存活时间最长、超大型陆相含油气湖泊盆地——松辽盆地。

同时,西藏地区具有出露良好的、晚中生代东特提斯海洋记录,是了解当时温室地球中陆地和海洋系统的不可或缺的窗口。

这些地质因素使我国同时具有发育植物化石和古土壤的优势,可以建立连续、高分辨率的古大气CO2曲线,成为推测晚中生代温室地球气候演变的“地利”优势。

我国地质学家在2006年至2010年的白垩纪地球表层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项目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我国白垩纪研究、气溶胶研究、季风研究、铀—铅测年等方面的论文与引文均已进入国际排名前5名,成为国际研究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而2011年研制成功的万米科钻钻机,也将成为古气候研究工作中的“利器”。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可以培养出80名研究生和博士后、10名左右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支活跃于国际地学舞台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研究群体。”王成善说。


冯丽妃 中国科学报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恐龙 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