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40年,贵州为何再次启动穿洞遗址考古发掘计划?

“大咖”组团再进穿洞遗址,将开启第三次发掘

“大咖”组团再进穿洞遗址,将开启第三次发掘

1979年11月,我国旧石器考古学奠基人裴文中探访普定穿洞遗址,与贵州省博物馆、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师生合影

1979年11月,我国旧石器考古学奠基人裴文中探访普定穿洞遗址,与贵州省博物馆、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师生合影

贵州普定穿洞遗址

贵州普定穿洞遗址

(化石网报道)据众望新闻(文/应腾):40年后,贵州穿洞遗址地层,将再次被考古手铲刮开,在新一轮发掘中,这个古人类遗址将再次“上新”!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贵州大学、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等多位专家学者组成的“大咖帮帮团”来到普定,为即将启动的穿洞遗址考古发掘出谋划策。

这并非是穿洞遗址的第一次发掘。

发现于1978年的穿洞,曾在1979年、1981年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先后共出土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一万多件,骨角器1000余件,人类完整头骨两件,成为当时全国第一、世界罕见的出土磨制骨器最多的史前遗址。

时隔40年,贵州再次启动穿洞遗址考古发掘计划,有什么“小目标”?

重启发掘,首先要“解遗留问题”。

这是一次主动性发掘,“主动”便意味着已做好充分的准备。

“本次发掘,将重新激活穿洞遗址研究工作。”提及发掘目的,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荣誉主席高星,对考古成果充满期待,“发掘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以往遗留的学术问题,新的考古材料将对以往学术进行补充或修正,还有很多的课题需要去做。”

重启发掘,这一次打“团战”。

据悉,本次考古发掘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期间,还将汇集全国众多科研单位实施“集中式”考古攻关。

“相比40年前的考古发掘,这次的考古发掘学术目标明确,发掘研究过程将更加精细,科技含量也更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穿洞遗址考古领队张兴龙告诉记者,在即将启动的穿洞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中,将运用考古学、体质人类学、环境考古学等多学科方法,分析古人类生存模式、技术文化特点,以及对极端环境的适应过程与机制,探讨古人群迁徙、扩散、交流与族群融合的过程及动因,“我们将锻造新时代贵州史前时期考古工作新模式,树立洞穴遗址考古的新标杆。”

重启发掘,解决学术研究问题的同时,让公众“洗眼睛,看稀奇,涨知识”也是关键。

公众对考古进程的浓厚兴趣,已成为一种文化和传播现象。在安顺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汪文学看来,和考古发掘同步进行的,还有研究建设贵州古人类博物馆,“在适当时候,可考虑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穿洞遗址已出土的文物很多,却依然十分神秘。”张兴龙表示,在确定具体发掘区域后,将陆续制定完成考古发掘方案,完善发掘进场工作,“期待此次发掘能得到更多新发现,为探寻史前文明演进轨迹,描绘出更多彩的模样。”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旧石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