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人类的故乡——泥河湾发现百年”系列活动在张家口市阳原县举行

“东方人类的故乡——泥河湾发现百年”系列活动在张家口市阳原县举行

“东方人类的故乡——泥河湾发现百年”系列活动在张家口市阳原县举行

(化石网报道)据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日前,“东方人类的故乡——泥河湾发现百年”系列活动,在张家口市阳原县举行。该活动由河北省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办,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阳原县政府、河北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承办。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等20多所科研院校的6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10多家国内文博单位负责人和国内文物考古部门相关负责人会聚阳原,走进泥河湾,走进“东方人类的故乡”。

泥河湾,原本是张家口市阳原县东部桑干河畔一个小山村的名字。自1921年发现古生物化石引起科学界关注至今,泥河湾研究和保护已历百年。百年中,泥河湾成为世界著名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地点,发现了世界著名的第四纪标准地层和动物群,特别是发现自200万年以来数量巨大、分布集中且文化序列连续的古人类遗存,是研究东亚人类起源、演化和生存适应的关键地区,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

百年来,已有50多个国家1000多名中外专家学者踏足泥河湾考察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专著千余篇,将这块神秘土地孕育的东方人类演化进程和文明发展史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如今,“泥河湾”早已超越一个普通山村而成为“中国的奥杜威峡谷”,其“东方人类的故乡”的代名词更是蜚声海内外。

近年来,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利用工作一直受到社会各方关注。《泥河湾遗址群保护总体规划纲要》获批公布;省政府连续出台《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利用方案》《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工作方案》,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建设;成立泥河湾考古研究院和泥河湾地质环境研究院;泥河湾遗址群列入国家“十三五”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和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泥河湾早期人类起源研究”列入《国家“十三五”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规划》;国家科技部支持的《以泥河湾盆地为重点的华北早期人类演化与适应研究》于2020年正式立项。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已于今年5月8日获得省发改委批准建设,得到“十四五”中央文化保护传承专项和省预算内基建资金支持。

相关报道:聚焦泥河湾考古百年——“世界的泥河湾”

(化石网报道)据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6月24日,在“东方人类的故乡——泥河湾发现百年暨河北省泥河湾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上,伴随着“河北省泥河湾研究中心”揭牌以及“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遗传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泥河湾工作站”的揭牌,还有一个环节,令人印象深刻——向多年来为泥河湾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六位中外科学家颁发特聘科学家聘任证书。

这其中,有河北省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谢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朱日祥,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还有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教授欧阳志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屠尼克、凯西•石克。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科学无国界!”参加揭牌仪式的一位嘉宾告诉记者,这一幕令她和参观者们心潮澎湃,“在科学探索和研究的真诚引领下,荒原可以变得葱茏,小溪可以流水潺潺,从而携手造福和滋润着今天的人们。”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对于地处塞北的泥河湾来说,它实际上在这一百年里,探寻着一个永恒的问题:我们人类从哪里来?  

千百年来,人类对于这一谜题的探索从未停息。但,始终没有定论。对于动辄以万年、十万年、百万年记的漫长人类演变史来说,泥河湾的百年考古不过沧海之一粟。但就这历史长河之短短百年,之于人类演进之研究,尤其人类起源地之探寻,却是极其珍贵、非同凡响。可以说,正是得益于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才一步步让泥河湾从历史深处走来,并日渐清晰丰盈,获得“东方人类的故乡”之美誉。  

历史总是充满神奇的缘分——  

泥河湾,原本是阳原县东部桑干河畔一个小山村的名字。20世纪20年代,仰韶村、周口店、殷墟等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而几乎同步,就在这遥远的张家口阳原的小山村,一批古生物化石初露面貌。 

那是1921年,泥河湾天主教堂神甫文森特在住所附近发现一批古生物化石,汇报并答应交给法国古生物学家桑志华神甫研究,作为即将建成的天津北疆博物院展品,引起西方学者关注并进入泥河湾考察。1924年,英国地质学家巴尔博将泥河湾一带河湖相地层命名“泥河湾层”。之后,“泥河湾盆地”、“泥河湾层”、“泥河湾动物群”、“泥河湾遗址群”等科学名词为学界所熟知……  

为泥河湾考古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外科学家。

百年来,几代人筚路蓝缕,取得了诸多重大成就。泥河湾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和第四纪研究的圣地,发现了世界著名的第四纪标准地层和动物群,特别是发现自200万年以来数量巨大、分布集中且文化序列连续的古人类文化遗存,是研究东亚人类起源、演化和生存适应的关键地区,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被誉为“中国的奥杜威峡谷”。 

——距今200万年的马圈沟遗址、136万年的小长梁遗址、100万年的东谷坨遗址、79万年的马梁遗址、30多万年的山兑遗址群、20-16万年的侯家窑遗址、8.6万年的板井子遗址、4.5万年的西白马营遗址、1.6-1万年的虎头梁遗址群……  

“泥河湾遗址群没有年代的断层,迄今共发现含有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的遗址三百余处,出土数万件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几乎记录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过程。”谢飞等专家表示,百万年的人类起源史和上万年的人类史前文明史,主要依靠考古成果来建构。百年来,不单中国的专家学者,迄今已有50多个国家1000多名专家学者踏足泥河湾开展考察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专著千余篇,将这块神秘土地孕育的东方人类演化进程和文明发展史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  

泥河湾是除了非洲之外,最完整连续记录人类演化进程的区域,演化历史至少可追溯到170多万年前,这是通过我们的考古对整个人类起源的一个贡献。在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看来,对于今天的泥河湾来说,如何在更大的视野下,统筹科考、挖掘、保护、合理利用,统筹处理遗址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提升科研成果的产出和遗址的影响力,是专家学者、文保工作者、地方政府都应关注的方向,是需要开放思维、加强交流学习。 

苍茫大地,寻踪人类印记。临壑远眺,泥河湾遗址群恢弘无比。流云之下,厚土之上,我们借由考古,实现了与远古祖先的对话,体悟到生命的脉动,不仅感受到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更感受到百万年的人类延续。

“我们今天必须得向前人致敬,向国内外帮助和支持泥河湾考古事业的人们致敬。正是他们努力,一步步印证着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灿烂的篇章。”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激情澎湃地说,泥河湾幅员辽阔,自古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积淀,新揭牌的泥河湾研究中心应努力提升研究能力,敞开胸怀,高标准定位,聚焦世界前沿课题,不断吸收中外高水平考古力量和学术成果,统筹解决科考、保护、对外合作交流等问题,形成泥河湾考古发掘的合力,“让泥河湾成为世界的泥河湾。”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泥河湾 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