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万年前南极洲蚌化石揭示厄尔尼诺现象

根据美国雪城大学的研究人员琳达·伊万尼,大约5000万年前生活在南极洲海岸的古代蚌化石揭示了厄尔尼诺现象。古代蚌化石透露的信息使研究人员对当代理论,即全球变暖会引发永久性的厄尔尼诺现象提出了质疑。

“蚌生活在始新世早期,在这一时期,地球的气温与过去的6500万年一样高。” 雪城大学艺术和科学学院地球科学系的研究人员伊万尼说, “我们利用蚌壳上的生长纹来分析年生长速度的变化,并且将其与当今厄尔尼诺的典型特征——气候变化联系起来。”

这项题为《南极洲双壳类化石和树木记录下的始新世温室状态中的厄尔尼诺》的研究,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网络版,并且即将出版。伊万尼的研究团队成员包括德国阿尔弗雷德瓦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的托马斯·布雷和美国普渡大学、夏威夷大学以及德国美因茨大学的研究人员。该研究得到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部分资助。

厄尔尼诺现象每两年至七年出现一次,它的特征是东赤道太平洋海洋温度异乎寻常的升高。厄尔尼诺能够导致秘鲁出现暴雨、澳大利亚遭遇重旱,严重破坏全球天气气候。厄尔尼诺属于大振荡的暖位相,在这一时期,热带太平洋的海表温度发生变化,引起风场和降水模式的变化。完整的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目前盛行的理论预测,全球气温升高可能导致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崩溃,造成永久的厄尔尼诺现象,而这可能会对世界各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

预测未来的方法之一是,研究过去的地质记录。在南极洲和当今的弗吉尼亚州一样暖的时期,伊万尼和她的小组研究的蚌寿命可达100岁以上。它们的外壳提供了存活期间有关气候变化的长期且连续的记录。“蚌如同树木,通过生长快慢来反映气候变化。”伊万尼说,“因此,年生长纹的宽度和类似气温和降水这样的环境变化因素有关。我们测量了连续条纹之间的距离,发现了它们呈现二至七年的周期性变化,而这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时间非常相似。”

研究人员对他们从蚌那里得到的结果与流木化石的年轮变化进行了比较。巧合的是,蚌和流木是在同一处沉积物中发现的。“我们发现了相同的模式。”伊万尼说,“虽然听起来可能与我们的直觉不符,但是结果说明当今热带太平洋的年际气候变化与南极洲有着很强的远程关系。这似乎与5000万年前的情况一致。好消息是,尽管始新世时期全球非常温暖,但是来自蚌和树木生长轮(纹)的证据表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系统仍然处于活跃状态,在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之间振荡。这意味着,未来随着地球再次升温,将会发生同样的情况。”


中国气象报社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南极洲 厄尔尼诺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