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在南国书香节现场解读神秘的生命起源

科学家在南国书香节现场解读神秘的生命起源

科学家在南国书香节现场解读神秘的生命起源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大洋网(文/广报记者黄丹彤 图/广报记者王维宣):3024平方米的2018“南国书香节”少儿馆展区,其正门入口的招牌风景是两只巨大恐龙化石展品,其中最大一只是长达6.6米,高达4米的“中华盗龙”。放眼展厅,五只造型奇特的小龙图案,分别被挂在四只硕大圆形水泥柱和侧面墙上。这些珍贵的远古动物和图案,吸引着慕名而来的数万小观众驻足拍照留念。少儿馆11日可谓出尽风头 成为南国书香节开展第二天最具人气展馆。

本次主办方在国内开创一个大型展览与书香节同场同步进行的尝试,广东新华发行集团联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生物学家,开设“奇妙的进化之旅”展览,展览现场准备优秀少儿出版物约3万种,其中还特别精选推送中科院标本馆科普网络委员会组织的科普图书展,展示由中国科学院一线科学家撰写的专业科普图书,其中多数还获得过国家优秀科普作品奖的高质量图书。

中国古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平11日下午接受记者独家专访的时解读其中奥妙,原来与2018南国书香节少儿馆同步开馆的“奇妙的进化之旅”展览,展场上亮相的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带来的恐龙珍品模型多达17具,而且具具“来头不小”。

“鲜为人知的是,中国还是全世界发现恐龙种类最多的国家,同时还是世界上恐龙研究的强国。截止2017年10月,中国境内共发现230属267种恐龙,居世界榜首。”本届南国书香节少儿馆墙上挂出的5种恐龙吉祥物原型,就是入选中国境内发现的5种有代表性的恐龙制作的卡通吉祥物,中国古动物馆在2011-2012年还特别为五龙设计可爱卡通形象并取英文名字向全世界推广。

张平介绍,5种恐龙分别来自中国恐龙的几个主要产区,也代表了不同的恐龙种类和不同的生存时代。它们分别是生活在云南侏罗纪早期的禄丰龙(早期原始的蜥脚型类)、新疆侏罗纪中期的单脊龙(生活在地面的兽脚类)、四川侏罗纪晚期的马门溪龙(进步的蜥脚型类)、辽宁白垩纪早期的小盗龙(会飞的兽脚类),以及山东白垩纪晚期的青岛龙(鸟脚类)。

本次亮相广州的17巨恐龙化石展品,包括中华盗龙、建设气龙、苏氏巧龙、多棘沱江龙、江氏单脊龙、海口鱼、猎手鬼龙、恐鱼等等。主题展带领观众穿梭几亿年时光,寻找生命起源,在展区中见证生命长河,了解自然界几亿年前九次波澜壮阔的精彩演化。在九大进化展区,陈列着代表9次最重要转折的真实化石,每一件化石都诉说着一次波澜壮阔的演化奇观。

海口鱼:世界上的第一条鱼

记者在展场看到一个海口鱼化石,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鱼。据介绍,5亿多年前,中国的云南地区还是一片浅海。在清澈的海水中,一些两三厘米长的小鱼四处游动,用圆盘状的口搜寻海底泥沙中的细小食物。沧海桑田,如今它们的化石发现于云南海口镇及耳材村等地的山丘上,它们也因此获得了正式的名称:耳材村海口鱼(与海南岛无关)。海口鱼的口中没有后端关节的、可以灵活开闭的上下颌骨作为支撑,所以在分类上它们被称为“无颌类”。

海口鱼拥有显著的头部、眼睛和尾部,背部和尾部有一个鱼鳍。它至少具有6对鳃(可能多达9对),也拥有脊椎动物特有的双V字形(也称“之字形”)的肌肉分节形式。在它的腹部具有13个圆形团块,可能代表它的生殖腺。海口鱼的身体中,靠近背侧不但拥有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脊索,在脊索的周边也已经出现了软骨质的脊椎,因而被认为代表了世界已知最早、最原始的脊椎动物,它是“世界上的第一条鱼”。

专家介绍,中国西北大学的古生物学家舒德干院士带领的研究团队将海口鱼、昆明鱼和钟健鱼一起,归入了“昆明鱼目”。脊椎动物的演化从这样一些不起眼的小鱼开始,的确是非常地低调。尤其是在寒武纪的海洋中,很多生物都彻底灭绝了,没有留下任何后代,但这些小鱼的后代将发展、壮大——如同一个嫩芽,最终将长成一棵巨大的脊椎动物生命之树(其中一个枝杈就代表我们人类)。从此,地球上将热闹起来!

准噶尔盆地发现的翼龙骨骼带有翅膀

“展场的卡通龙有带着翅膀的,被不少小观众误为是天上的飞鸟,其实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其实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发现的翼龙骨骼也是带翅膀的。”

张平向记者讲述了翼龙骨骼的发现过程。1963年夏天,一支考察队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进行野外考察,任务是寻找无脊椎动物化石,为石油勘探提供线索。黄昏时突然风沙大作,考察队员魏景明躲到了一棵榆树下,一低头,却在身边一条被雨水冲刷过的小沟里发现了一块白色的肢骨化石!他顺沟往前走,又发现了几块肢骨化石。令他感到特别的是,这几块肢骨化石非常轻薄,明显不同于常见的恐龙化石。

化石很快运回北京,送到了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鐘健院士手中。他在看到这批标本后非常兴奋,很快识别出它们代表一个翼龙的新属种。为了纪念发现者,最终定名为魏氏准噶尔翼龙,这是中国正式命名的第一种翼龙。魏氏准噶尔翼龙翼展可达5米。它的视觉发达,嘴的前部向上翘起没有牙齿。靠捕食湖边的鱼虾及软体动物为生。魏氏准噶尔翼龙的发现也填补了翼龙演化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晚期之间的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脊椎动物中最早的空中霸主,翼龙的化石最早出现在2.3亿年前的三叠纪,比鸟类早7000万年飞上蓝天。翼龙一般生活于海边、湖泊旁,多数以昆虫或鱼虾为食。它的主要飞行结构是有一对皮膜构成的翅膀,依附在前肢大大延长了的第四指上。除此之外,翼龙身体各部分的结构也都适应了飞行生活,如:骨骼中空、牙齿逐渐消失等等。”

记者了解到,在翼龙的演化过程中,可以分为原始的喙嘴龙亚目和进步的翼手龙亚目两类。喙嘴龙一般体型较小,长有长长的尾巴(仅蛙嘴龙例外);翼手龙体型范围较大,尾巴较短,演化后期出现大量体型巨大、无齿的类型,且多有头饰。头饰具有有性别展示、空气动力平衡、散热、种间标识等功能。那么这两类翼龙的演化关系是什么样的呢?近年来在中国辽西地区发现了一个新的翼龙科,叫悟空翼龙科,它同时具有喙嘴龙(尾巴和第五趾较长)和翼手龙(鼻眶前孔愈合)的特征,代表两大类翼龙间的一个演化过渡阶段,为翼龙演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化石证据。

小盗龙:白垩纪的双翼滑翔机

“电影《侏罗纪公园》有个画面,镜头中有一种集体捕猎、且会开门的恐龙,它们甚至还会用长有利爪的脚趾敲击地面做“思考状”,这可不是凭空虚构的,这种聪明而凶猛的恐龙是迅猛龙,属于驰龙类恐龙。我国也有一类著名的驰龙类恐龙,这就是小盗龙。”张平说。

据介绍,小盗龙体长(连尾巴)不到90厘米,是世界已知最小的非鸟恐龙之一。目前只发现了三个种:赵氏种、顾氏种和汉卿种,化石都产自中国辽宁西部。2000年,当赵氏小盗龙被发现的时候,它弯曲的爪子等树栖特征让研究者认识到,这种小型恐龙喜欢栖息在树上,推测可能喜欢在林间跳跃捕食或躲避敌害。

“好玩的是,顾氏小盗龙保存了精美的羽毛印痕,显示这种恐龙的前后肢都惊人地具有与鸟类一样的片状飞羽,两对翅膀张开,能够做滑翔式的飞行。”张平说,“随后发现的这样的飞行方式就如同莱特兄弟发明的双翼滑翔机一样,于是它被称为‘四翅恐龙’,有人干脆把它称为‘恐龙中的双翼滑翔机’小盗龙是热河生物群的重要成员,为鸟类起源于恐龙、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说’以及四翅恐龙阶段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有科学家推测,早期一些古鸟类后肢也经常具有飞羽,从而显示从恐龙到鸟类演化、学习飞行过程,存在一个“四翅”阶段,或许,这也与人类学习飞行的过程不谋而合。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