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先光:与化石打交道的人

侯先光:与化石打交道的人

侯先光:与化石打交道的人

29年前,侯先光在澄江帽天山一锤子敲出一块5亿年前的纳罗虫软体化石,由此拉开人类重新了解生命起源的科研大幕。这个重大的科学发现让30多岁的侯先光一举成名天下知,并从此头顶“第一发现者”的光环。

29年后,云南澄江化石群已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参与申遗文本撰写的侯先光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他的潜心研究取得了多项让人眼前一亮的科研成果,为全面揭示澄江动物化石群的科学意义、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特征作出了重要贡献。

半辈子的时间,100%的投入,这项在别人看来无比枯燥的研究成为侯先光最甘之如饴的坚守。近30年的时间里,他收获各种重要奖项10余项。昨日,64岁的侯先光收获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奖项之一:2012年度云南省杰出贡献奖。对此他感慨:这是云南对我近30年科研工作的肯定,圆了我的梦想。如今,我有了新的梦想,我将继续朝着新的目标迈进。

幸运的发现者

幸运这个词,总是和侯先光紧紧联系在一起。

1984年,已在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的侯先光又来到云南,落脚于昆明市东风巷的地质招待所,辗转于晋宁、玉溪等地野外考察,想找到一些好点的三叶虫和高肌虫的硬体化石。一天下午,侯先光在澄江进行野外考察时,手中的榔头刚劈开一块石头,一个半枚硬币大小的化石就应声而落。这是一个此前从未发现的新物种,他激动而又困惑。30分钟后,又一块化石出现,还是一个新种,他兴奋了。终于,第三块化石应声而出,看着这块栩栩如生的纳罗虫软体化石,侯先光愣住了,手直发抖:这是块古生物研究界梦寐以求的软体化石,整个标本湿漉漉的,就像虫子在水里面漂。“我震惊了,这块化石的出现意义无比重大,它不仅会成为古生物化石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证据,而且有可能揭开生命起源的重大秘密。”

1984年7月1日后的400天中,侯先光与其他研究人员先后在澄江、武定、晋宁大约1万平方公里的寒武纪地层,采集到了越来越多的三叶虫之外的动物化石,共计1万多块。澄江动物化石群生动再现了距今5亿多年前生物世界的真实面貌,清晰展现绝大多数生物的“前世”,为世界科学界研究生命之起源、无脊椎动物的演化及人类的起源演化提供了最新的重要的科学依据。

执着的坚守者

一个牛皮纸信封里,装着侯先光的“宝贝”:5本工作笔记和1本生活日记。这6本始记于1976年的笔记,内容繁杂、表述简单,哪天在哪里干什么,和什么人讨论了什么事,还有野外考察时画下的地层结构素描,这些流水账一样的文字真实记录着侯先光的化石发现之路。

“6月20日,到洪家冲,遇到一大队七分队。”

“7月1日,在帽天山采到叶虾素化石。”

“7月3日,坐马车到东山,回来时马车翻。”

……

一个偶然的发现,既是幸运,更来自年复一年的累积。

“那时候的野外作业很辛苦,全靠两条腿。”为找到化石,侯先光常常每天工作八九个小时,步行30里以上。一壶水,一点干粮,就可以对付一天。可执着的守望未必就能遂人心愿,在发现澄江化石的前一天晚上,他甚至想过打退堂鼓。“找了整整4天却一无所获,我想应该是什么都找不到了。心情沮丧得不行,但好在我坚持下来了,最终让我敲出了那块震惊中外的化石。”其实,他的坚持不是那最后一天,而是数年间在云南山水间不知疲倦的行走。

近30年的坚持,让侯先光打开了人类了解生命起源的另一扇窗――澄江动物化石群的发现,为古生物学科开辟了一个创新性研究领域。近30年的坚持,也让侯先光采集到数万块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保存软躯体化石标本,其中,80%的动物新属种得以被描述发表;许多首次被发现、早已绝灭了的奇特生物类型得以展示;9个亚纲、纲、超纲和10个目、20个科得以新建;澄江动物化石群系统分类格架也开始建立……

“古生物研究是一项很枯燥很辛苦的工作,常有人问我工作热情从何而来。其实,对一项工作热情的维系通常来自于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对科学真理的追求让我愿意一直坚守。”

不懈的追求者

侯先光所在的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很简朴:电脑、显微镜、文献资料,唯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柜子里那些制作精美的化石工艺品。他热爱化石,因为爱,他选择了将家安在这些宝贝化石的故乡――云南。 1997年,获得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博士学位的侯先光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物质条件,回到了中国。为了更好地搞科研,2000年初,侯先光又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担任云南大学的教授,出任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在昆明工作科研。

彼时,侯先光已经是名人了,被称之为“世界著名的澄江动物化石群研究者”。他为此很兴奋――可以拥有那么多化石,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研究化石、撰写论文、辅导学生,在他的不懈推动下,实验室创新成果频出,在国内外知名度也日渐提高。2012年10月11日,侯先光教授和博士马晓娅牵头的国际合作研究组,在世界顶尖科学期刊《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个早寒武世节肢动物复杂的脑和眼叶构造》研究论文。这既是他们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的第二篇文章,也是澄江动物化石群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他的学生何雨洋说:“侯老师一天至少有8个小时的时间是在实验室,双休日不休息更是常事。这样勤勉,不断出新成果是必然的。”

在外人看来,侯先光的研究成果已很多了,可他不以为然:“对澄江动物化石群的研究,目前只能说是完成了一个阶段,以后的路还很长,需要中外学者投入更多的精力。而我,将一直参与其中。”他常对自己的学生说,搞古生物研究,一要有好的专业基础,二要能吃苦,三要有敬业精神。他也以同样的要求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科研工作者,要付出后才会快乐,有辛苦才会有成果。

与云南近30年的不解情缘,扎根云南10多年的科研,让这个江苏人早就把云南当成了第二故乡。拿着杰出贡献奖的证书,侯先光深情地说:“云南对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很大,能在这样的地方进行科研,是我的幸运。我将继续扎根于此,进行踏踏实实的研究。”(云南日报 熊燕)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侯先光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