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公篓遗址的石制品研究新进展

广西百色公篓遗址的石制品,其中1-4为手镐,5为手斧,6-8、10、11为砍砸器,9、12、13为刮削器,14、15为石片,16为石核。(刘扬、黄胜敏供图)

广西百色公篓遗址的石制品,其中1-4为手镐,5为手斧,6-8、10、11为砍砸器,9、12、13为刮削器,14、15为石片,16为石核。(刘扬、黄胜敏供图)

百色盆地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已经发现大量的旧石器遗址并采集到丰富的石制品,由于长期暴露冲刷以及土地的开发利用,这些遗址本身均遭到了严重破坏。为解决标本积累与遗址破坏之间的矛盾,急需将所采集到的石制品尽快报道出来。公篓遗址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采集石制品88件,是广西百色盆地较早发现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2010年5月,考古人员复查了该遗址,又采集石制品14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扬和南宁市博物馆黄胜敏描述和报道了这些石制品,最新一期《人类学学报》(32卷1期,2013)刊发了该项考古发掘报告,该项研究不仅丰富了百色盆地的旧石器考古发现,而且为深入研究石制品技术的发展、动因及适应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公篓遗址位于广西百色市田阳县境内,地处百色盆地右江南岸第四级阶地。研究人员对发现的102件石制品进行了分类和描述,石制品有石核、石片、砍砸器、手镐、刮削器、手斧和断块;工具以砍砸器数量最多,此外还有手镐、刮削器和手斧。石核的剥片方法为锤击法。石片尺寸均较小,多在100毫米以下。石片台面以自然台面为主,人工台面较少,且为素台面。石片台面角多大于100°,表明其所对应石核的台面角仍然具备继续剥片的技术特征。石片背面疤数量较少,打击方向多不同,石片末端形态均为羽状。石制品原料来源于遗址附近第四级阶地的砾石层,有石英岩、硅质岩、石英、粉砂岩、细砂岩和角砾岩6种,以石英岩为主。

据研究人员介绍,工具毛坯以砾石为主,多在砾石一端选择较平面为基础面进行加工,以单面加工为主,加工方向多为从左至右,是打制者利手的原因还是习惯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探讨。此外,该遗址发现的手镐多较重,最重者达5.6公斤,搬起来使用极为不便,它们的使用方式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石制品以大型和中型为主,砍砸器、手镐等大型工具占多数,以及手斧发现较少等特征与百色盆地其他遗址石制品的总体特征相似。此外,该遗址发现有一定数量的小型石制品,且加工较为精细,是今后百色盆地旧石器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公篓遗址采集的石制品均来自右江第四级阶地,它们散落在被冲刷暴露的网纹红土层上,部分石制品表面还有明显的网纹化现象。研究人员推测,公篓遗址的年代与百色盆地旧石器遗址已有的测年结果一致,为中更新世早期。

该项研究获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的资助。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旧石器 石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