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筱林

汪筱林

简历:

汪筱林,甘肃甘谷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6年和1989年在长春地质学院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89年留校,先后在校博物馆和能源地质系沉积岩教研室工作,任助教,讲师,曾任教研室副主任和博物馆副馆长。1999年在中科院古脊椎所获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做博士后研究。2000年被聘为古脊椎所副研究员,2001年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兼任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地层学杂志》编委等。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翼龙、鸟臀类恐龙、恐龙蛋等及其中生代地层学、沉积学、古环境学和古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主持辽西、内蒙古等热河生物群核心分布区以及甘肃和新疆等戈壁地区大规模科学考察与化石发掘,发现和采集了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发表论文80余篇。

获奖及荣誉: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8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年度)
第三届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团队(2007年)
第五界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报刊科普作品二等奖(2003年)
首届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2003年度)
中国科学院2001-2002年度重大创新贡献团队(2003年)
人事部和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2002年)
王宽城博士后工作奖励基金获得者(2000年)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2009-201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翼龙化石研究”(40825005)(主持)
2008-2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天台盆地白垩纪红层的恐龙蛋与生物事件研究”(40772017)(主持)
2002-2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延续)“热河生物群研究”(40121202)(学术骨干)
2006-201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地史时期海陆生物多样性的演变”(2006CB806400)第5课题“热河生物群与白垩纪陆地生物多样性的形成”(2006CB806405)(学术骨干)
2005-2008,中瑞合作项目“现代生态系统的出现-来自热河生物群的证据”(主要成员)
2004-2007,中国科学院重大创新方向项目“热河生物群的起源、辐射和地质环境背景”(KZCX3-SW-142)
2001-2002,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资助项目“中国朝阳盆地带羽毛恐龙及早期鸟类研究”(4945-01)
2000-200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重大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起源、辐射、灭绝和复苏”(TG2000077700)第6课题“中生代生物的辐射、鸟类的起源与环境的联系”(TG2000077706)
2000-2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西及邻区中生代火山喷发对热河生物群集群死亡的影响”(49972030)
1999-2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热河生物群的演化与环境演变研究”(49832002)
1999-2001,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辽西热河生物群综合研究”(KZCX3-J-03)
1999-2001,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 “冀北-辽西热河群含脊椎动物化石地层对比研究” (J9930095)
1997-2000,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九五”重大项目“辽西热河生物群综合研究”(KZ951-B1-410)
1996-1999,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九五”科技工程重点项目“中国北方侏罗系地层划分对比研究” (970207)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汪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