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研究“光鲜”背后有隐忧

近段时间,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研究取得的成绩令世界瞩目,乐观之余,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周忠和还是表达了种种担忧:“我国在脊椎动物化石资源的管理保护等方面还处于尴尬的状况:保护的现状尚不尽如人意,资源的破坏和流失依然严重,正常的科研发掘在制度和政策层面上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保障。”

最让科学家们痛心的是化石资源的浪费和流失。由于近几年一个庞大的国内外化石买方市场的存在,催生了化石的盗采与走私。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说:“古生物学是一个材料科学,中国最近这些年在古生物学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很大程度在于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化石资源,但一些化石产地的地方官员和老百姓把化石当成了商品,其经济价值被过分强调。“如果化石的科学属性长期得不到重视,势必会对中国古生物学的发展产生阻碍。”

而国内兴起的“博物馆热”也让专家担心,由于专业人员的缺乏,一些地方大量化石得不到科学的管理,对脊椎动物化石的收藏和研究还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导致不少造假的化石“进驻”了本不该进入的博物馆。

周忠和坦陈,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研究与世界上最为领先的美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在一些领域顶尖的专业人才尚显不足,进行对比研究的现生骨骼标本收藏严重欠缺。

“新技术的应用需要更多人才的加盟。”周忠和认为,应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和思路,用科学研究问题带动古脊椎动物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交叉,更多地运用新的技术分析手段,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创新能力。


人民网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脊椎动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