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示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发生的集中证据

日前,刚刚出版的美国《考古学杂志》刊登了我国学者在宁夏水洞沟旧石器遗址新近取得的研究成果,该成果揭示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发生的集中证据。

末次冰期后段是早期现代人演化、扩散的重要时期,国内外大量考古发现表明,这一时期,世界各地的人类活动十分活跃,不仅古人类遗址数量显著增多,人类体制特征和人类文化也出现了显著的进步与变革。学者把这一现象称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

宁夏水洞沟旧石器遗址发现于1923年,由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在内蒙古和宁夏地区进行古生物调查时发现,并进行了首次发掘。1960年、1963年和1980年该地点又分别经历了三次发掘过程。

长期以来,中外学术界对水洞沟遗址给予高度关注,并对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和代表的古人类种群属性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其核心问题是:水洞沟文化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它的来源是哪里?去向又如何?水洞沟的石叶工业与同时期或稍晚的华北细石器文化关系怎样?这些问题涉及到晚更新世古人类群体的迁移、交流和东西方古文化关系。

2002年以来,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的主持下,中科院古脊所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水洞沟遗址周边进行系统发掘,并获得了重要的考古材料。其发掘结果显示,古人类在距今3.2万~1.1万年期间集中在该区域活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高星指出,水洞沟出土丰富的、带有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过渡阶段莫斯特和奥瑞纳文化特点的石叶工具和更晚阶段时期的大量装饰品、火塘、骨角器和细石器,表明水洞沟地区是早期现代人在东亚迁徒、扩散和技术交流的驻足地,也是研究早期现代人行为与技术和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重要遗址。

而被学术界认为代表现代人行为的装饰品、火塘遗迹和染色现象,首次在水洞沟多个地点被发现,也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发现的最早的此方面的证据。

文章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裴树文解释说,石叶技术和细石器的出现被学术界认为是晚更新世“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的主要技术特点,目前水洞沟遗址发掘出土的石制品为该事件在中国的出现提供了难得的证据。

此次发掘出土的石制品组合表明,水洞沟不同于中国其他该年代段的旧石器地点的石制品材料,它继承了我国华北传统的小型石片石器技术传统(如砸击法等),是一种在末次冰期影响下古人类为了适应水洞沟一带荒漠和稀疏草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技术本领。

关于水洞沟文化和周边相关文化的关系,高星认为,目前水洞沟遗址“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发生的时间要晚于西亚(4.5万~4.0万年前)和阿勒泰南部地区(4.3万~3.3万年前)的相关遗址,以石叶为代表的水洞沟文化和现代人行为特征应该是由西北的一支早期现代人群带来的,但当时华北地区还生活着拥有传统石器技术的人群,他们可能发生过融合与交流,共同繁衍、演化成我们今天的人类。

该研究获得了“973”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资助。


洪蔚 中国科学报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旧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