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

简历:

李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际古生代微体植物学会疑源类分会主席,国际地层委员会奥陶系分会选举委员,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理事,微体古生物学报编委。主持(或参加)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方向基金和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在内的多个研究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和论著70余篇,在国际会议发表论文摘要40余篇。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多次赴英、德、法、美等国家合作研究、访问考察:1984年10月-85年11月赴英国Sheffield大学地质系孢粉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1991年12月赴德国柏林理工大学访问;2000-2001年2次赴德国法兰克福森根堡研究所合作研究;2000-2011年期间多次赴法国里尔科技大学合作研究并曾被聘为客座教授,累计时间一年多;2004年9-12月赴美国中央密歇根大学任高级访问学者及客座教授;并先后与美、英、法、德、俄、意、比、丹麦、阿根廷等国学者合作发表论文多篇。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早古生代疑源类、生物地层学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及其相关领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疑源类是古生代重要的微体化石,作为古生代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在生物地层学、古生物地理学和古环境学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研究了新疆塔里木地区钻井和地面剖面以及华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陕西,江苏、等地十余个剖面的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疑源类,描述、新建及修订疑源类80余属200余种,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塔里木地区中、晚奥陶世和上扬子区早、中奥陶世疑源类组合面貌,在疑源类系统分类研究及生物地层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从疑源类研究角度讨论古生物地理分区,古地理重建等问题,对华南扬子区、江南区早、中奥陶世时在全球板块格局中所在位置等问题提出见解。

3.运用塔里木地区中、晚奥陶世疑源类化石,结合沉积学资料以及其它门类化石资料解释古环境,探索疑源类在台地相,台缘斜坡相,滨岸相等不同环境下属种组成,丰度和分异度的变化规律。

4.根据华南早、中奥陶世10余条剖面研究结果,指出疑源类的属种组成,丰度与分异度与古环境变化密切相关。正常浅海陆棚疑源类丰度与分异度均较高,而滨岸地带疑源丰度与分异度较低。
 
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独特创见:

1.首次提出上扬子区与江南区早、中奥陶世时属于环冈瓦纳(地中海)疑源类生物区,应以特征分子Arbusculidium, Coryphidium和Striatotheca出现作为识别环冈瓦纳疑源类生物区的标志,根据疑源类组合对比支持江南区早、中奥陶世时与扬子区同属华南板块的观点。目前所提出的环冈瓦纳疑源类生物区3个标志属已为意、澳、德、比、法、捷、阿根廷等国际同行广泛应用。

2.首次提出广泛分布于西南欧,北非、中东及纽芬兰部的Armoricain砂岩相在滇东的存在,并认为Armoricain砂岩相不但具备特有的由砂岩、页岩、石英砂岩等碎屑岩组成,常含铁、锰质沉积,常见三叶虫Taihungshania、Neseuretus以及分异度低的无铰纲腕足及双壳类化石,遗迹化石Cruziana等沉积特征,大化石及遗迹化石内容,还具备特有的疑源类组成特征,即环冈瓦纳疑源类生物区的标志分子Striatotheca和Coryphidium等。
3.对近乎空白的新疆塔里木地区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疑源类进行开拓性研究,对其中材料较为丰富的中、晚奥陶世疑源类划分4个组合,阐明这些组合的生物地层学意义和古环境意义。有关成果发表后不仅引起国际同行重视并由生产部门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4.提出华南疑源类对奥陶纪划分的潜在意义。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或参加)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方向基金和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在内的多个研究项目。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