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万年前贵州的古人类已是“捕鱼达人”

招果洞遗址发掘地层,成人墓在第九层发现。

招果洞遗址发掘地层,成人墓在第九层发现。

招果洞发现的成人墓。

招果洞发现的成人墓。

成人墓发现的右尺骨(左)和左尺骨(右)。A为前方;B为侧面;C为内侧;D为后方。

成人墓发现的右尺骨(左)和左尺骨(右)。A为前方;B为侧面;C为内侧;D为后方。

成人墓葬肱骨横截面。

成人墓葬肱骨横截面。

(化石网报道)据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毫 高琴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在荣获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的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人员还发现两座约1.2万年的古人类墓葬。该墓葬的主人是谁?都有怎样的特征?又有哪些重大的意义呢?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考古专家,由此开启了一场奇妙的探秘之旅。

碳十四测量 发现墓葬距今约1.2万年

“停停停,这里的土层,为什么和周围的不一样呢?”2016年3月,招果洞考古发掘中,工作人员在发掘到第9层时,突然发现某处土层的颜色略显驳杂,和周围的明显不同。

对于史前考古来说,这样的异常意味着重大发现,于是大家不得不倍加小心。

再往下一点,呈现在工作人员面前的,竟然是一个约1.2米长、0.6米宽的长方形土方。

“墓葬?!”

尽管大家有此认为,但也不排除其他原因导致,因此也可能是其他遗迹。但考古人员很快坚定了判断,因为若是自然原因形成,长方形的边不可能这么平整。而且,这样的猜测很快得到了证实,土坑内还发现了人骨。

工作人员发表的论文显示,该墓坑长1.22米、宽0.6米,深度则为20-30cm,骨骼以侧卧位延伸在狭窄的坑中放置。而且,该坑中还出土了包括石片碎屑、砾石及大量块料等石头制品。

考古领队、省考古所副所长张兴龙解释,埋葬的过程,其实就是先挖好墓坑,把尸体埋进去,再把土回填进去。因经过人工处理,回填的土,颜色自然与周围的不同。在考古过程中,这样的土叫做花土或五花土,常常是重大发现的前兆。

张兴龙介绍,当时对花土清理到一定程度后,最早露出来的是人的头骨。这是因为,“头骨要稍微高一些,水平往下清理时,自然先被看到。”

“这时,每一个动作都得更加小心。因为人骨蕴含着大量古代人类活动和他本身的信息,如可以探究古人类的生活、体质、疾病、食谱等。”张兴龙说。

为此,考古工作者特意把薄薄的竹片削成方头或尖头,以此代替铁质的清理墓葬工具,几乎一厘米一厘米地进行,从而避免万一碰到骨头时,由于过硬而对骨头造成损伤。

令大家兴奋的是,随着发掘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在更深的地层又发现了另一个墓葬。按照考古规范,考古人员把第一个墓葬命名为M1,第二个则被命名为M2。

这些深埋于地下的墓葬,距今大概多少时间? 四川大学考古学系原海兵博士介绍,研究人员取了一块不会对后期研究造成影响的人骨,用碳十四的方法测量,两个墓葬的年代,约在距今1.2万-1.1万之间。

“体质人类学上,由于所发现的古人类的头骨特征与今人相似,因此尽管距今约1.2万年,他们在解剖学上也属于现代人。”原海兵说。

DNA检测 成人是位20岁左右的男青年

考古发现,招果洞M1成年人保留了上肢骨骼的大部分,包括成对的肱骨、尺骨,以及骨盆和下肢部分骨骼。

张兴龙表示,鉴于该个体有上肢相对完整,并且上肢的健壮性和双侧不对称性明显,因此比较分析的重点,就集中在这些骨骼元素上。

发掘显示,除了缺失左肱骨的近中端和双侧尺骨的远中端,所有其他恢复的上肢元件均保存完好,沉积后几乎没有断裂,少量损伤导致骨骼缺失,表面轻度腐蚀。此外,工作人员还恢复了遗骨的肩胛带,其中锁骨比肩胛骨保存得更好……

而通过提取骨DNA检测,M1墓里所埋葬的,其实是一位男青年。而M2的主人,则是一个孩子。

年龄多大呢,又如何判断? 张兴龙解释,根据体质人类学,如是乳牙还是恒牙、牙齿的磨损程度等来判断年龄,误差不会超过5岁。

“当然,这是一个综合研究的过程,只凭借牙齿的磨耗也不行,因为这和食物的粗糙精细程度有关。”张兴龙补充说。

一个现代人必须会问的问题是:1.2米的坑,怎么能容下一个人呢?

对此,张兴龙解释道,这其实是典型的屈肢葬。在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的考古发掘中,这样的葬式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都非常流行,“应该是一种当时比较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埋葬形式”。

至于为何如此埋葬,张兴龙推测,“古人那时候居住在山洞里或者旷野里,没有舒适的居住环境,不像现代人可以躺在褥子上,铺着床单,盖着被子,随便怎么躺都行,蜷缩侧卧应该是比较舒服的姿势,屈肢葬可能是模仿古人类睡觉的形态。”

肱骨检测 青年男子是个左撇子

在研究M1过程中,考古人员惊奇地发现:两只手的骨骼大小竟然不一样。具体来说,通过测量肱骨干端横截面,发现左肱骨横截面面积始终大于右肱骨同区域的横截面面积。也就是说,M1青年的几个上肢元素中表现出骨干不对称,左手明显占主导地位。

“这肯定是从事强度更高的劳动。”张兴龙表示,从生理学来说,两只手骨骼的大小都是一样的,由于某只手在后天劳动过多,骨骼才会显得更加粗壮。

张兴龙补充道,该青年是否从事复杂的劳动不好说,因此只能叫左利手,而不能完全等同于左撇子。因为,左撇子是用左手从事更复杂的劳动,如夹菜、写字等。

原海兵博士认为,根据人类双手的使用习惯,某只手臂的使用强度和频率基本一致,因此也可以称M1青年为左撇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考古人员在联合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写道:相对较大的肱骨双侧不对称性,可能部分是由于使用长矛或远程射弹武器的结果。换句话说,是在使用过程中,长矛或长距离射弹武器在上肢产生侧向特定负荷造成。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从事动物考古的何锟宇表示,招果洞发现的大量动物遗存,目前可辨的种属就有25个,包括陆生哺乳动物和水生动物,陆生动物主要以鹿类为主,包括水鹿、梅花鹿、麂和獐等。除此之外,还发现了牛、猪、虎、狼、熊、兔子肉,猫、獾、豪猪的遗存。

这些似乎都可以印证,晚期的招果洞人已经是“捕鱼达人”,长矛或长距离射弹武器已是常用工具。而M1墓葬的古人类,正是在渔猎生活中让自己的左手变得粗壮。

有望建立该时段的人类遗传谱系

张兴龙说,考古人员在M2中还发现了一些骨制鱼钩,而同层位地层也发现了大量鱼类骨骼,这至少可以说明:一万多年前的时候,招果洞古人就喜欢钓鱼,或者说渔猎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挺重要的事儿。

此外,M2中发现了不少香樟籽遗存,这也能说明当时的生活与采集有关。合在一起,正好印证了古人以渔猎采集为主的生存方式。

而这些推测,几乎都通过科学实验得到了验证。张兴龙表示,考古人员通过碳氮同位素分析,发现成年男子的食物以肉类为主,婴儿则以喝奶为主,说明还在哺乳期。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可能那个时候的人类观念已经很复杂了,比如有往生的观念,有死后的精神寄托等。可能在这个世界钓鱼,希望到另外一个世界不要饿着,因此继续钓鱼和采集,从而有了这些陪葬品。这个,就像我们今天表达哀思一样。”张兴龙说。

两个墓葬考古的意义还有很多,如说明该时期的云贵高原就已经出现了埋葬行为,可以通过碳氮同位素分析了解古人类的体质,探讨屈肢葬这种葬式的起源、扩散及所对应的族群等。

但张兴龙最看重的,则是骨DNA检测的数据,可以和周边同时期的墓葬相互验证和补充,对构建西南地区这种一万年前后的人类族群谱系、遗传谱系、人群迁徙等,都是极其重要的材料。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