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许家窑人”(五)

之五 凄惨的“许家窑人”身上 存在奇特的医疗现象

为什么说他们“生活凄惨”呢?

因为,在发掘到的数以吨计的动物骨骼化石中,没有发现一个完整的骨架,甚至连一个完整的头骨也几乎找不到,发现的牙齿绝大多数是单个的,且基本上都带有人工破损痕迹。

这种“破碎的世界”非常耐人寻味。显然,“许家窑人”把能吃的东西都吃尽了。

同时,已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也全部是碎块,只有1976年5月7日发现的顶骨片和1977年7月28日发现的顶骨片可进行拼合。不过,这些化石材料至少能代表十多个男女老幼不同的个体。

依据人类学的研究资料,从化石头盖骨上骨缝的愈合情况、牙齿的磨损程度及恒牙替换乳齿的规律等可以确定,“许家窑人”当中有7岁的幼儿、十几岁的青少年,还有二三十岁的青年,也有年过半百的老年人。据此来看,他们的寿命不是太长,平均只有30岁左右。

专家们认为,这一远古人类的显著特征是:头盖骨各部分脑壳巨厚,可达1厘米以上,比现代人要厚得多;牙齿粗大,冠面沟纹和“北京人”具有相似之处。

种种现象显示出他们尚保留着原始特征,但与“北京人”相比,又存在明显差异,例如“许家窑人”的头骨最大宽度的位置比“北京人”向上、头骨的拱形较高、枕骨也比“北京人”宽。

这表明“许家窑人”比“北京人”进步,从石器类型和生产技术也能证明该论点。因此,大致可以认定:“许家窑人”属于“北京人”的后裔。

他们还注意到一点,有的标本上具有明显的切割擦痕,能肯定的是,它系“人为所致”。这会不会正是人吃人肉的结果呢?专家表示“不能不有这样的考虑”。毕竟,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

在1977年发现的“许家窑人”第14号顶骨的后部,考古人员发现有一个直径9.5毫米的孔,孔缘已经愈合。据北京积水潭医院王云钊大夫诊断,其伤口的愈合时间至少在两个星期以上。

按照考古发现,在人类原始时期,人们认为头痛可能是妖魔在脑壳里作怪,有人工钻环术打孔释放妖魔的医疗现象。“许家窑人”的骨病例可能就是已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外科环钻术。

已发现的“许家窑人”化石中,有一块七八岁小孩的左上颌骨,在其上刚刚萌发出来的内侧门齿外侧面,竟然有一明显的黄色小凹坑——这是人类牙齿的斑釉病例,也是我国牙科疾病中发现最早的、尚未用文字写成的一份病历。

经北京口腔医院周大成大夫鉴定,它属于氟牙症的表现。而在发现的动物类化石中,还存有肢骨彼此愈合的现象,这可能与氟骨症有一定关系。到底是什么造成此种病症的呢?

原来,暴戾的大同火山将大量氟元素带给了艰难的“许家窑人”,让他们经受着骨骼畸形、腰腿疼痛、四肢变形、牙齿发黄脱落等疾症的折磨,不幸的是,这个疾症竟延续了10万年!

时至今日,许家窑一带仍属于高氟含量地区。据北京卫生防疫站陈冰的化验,许家窑村井水氟化物含量高达4.4毫克/升,大大超标。很久以来,当地居民患氟牙症者比比皆是,严重的地方,氟骨症患者也很多,甚至有的人脊柱变形向前弯曲90度,不仅丧失了劳动能力,而且连生活也不能自理。这一带也是白血病症多发病区。

除了与饥饿和疾病作斗争外,“许家窑人”不仅要提防猛兽的袭击,还经常遭受洪水的侵害。许家窑遗址被埋藏在河湖相地层中,文化层厚约4米,这是经过较长时间堆积而成的。

可以想象到,“许家窑人”时期,每当雨季盆地湖水上涨泛滥,其栖息之所及家当就会被泥沙埋没,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反复交替,直至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人类赖以生存的饮食资源形成新的格局,“许家窑人”才不得不放弃多年开辟的家园,离乡背井到别处去谋生。

以后,气候变得干冷了起来,大同湖地域变成了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这时,“沙漠速客”鸵鸟出现了……大约在五万年前,大同湖完全消失了,桑干河贯穿了整个盆地。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许家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