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许家窑人”(四)

许家窑人牙齿化石

之四“许家窑人”竟不愿露面 一件肢骨亦不曾现身

谁是那些石球的主人呢?带着这个难解的谜,1977年7月至9月,中国科学院再次对许家窑遗址进行发掘,欲揭开“许家窑人”的真正面目。

卫奇和李超荣先进入工地指挥农民工清理遗址的覆盖土层,这回住在山西阳高的许家窑村,古城公社领导为他们特批了做被褥的棉布和棉花,以及紧缺的自行车,并指令许家窑村及邻村把上交鸡蛋任务直接调拨供应许家窑遗址发掘队。

随后,古城中学安排四个班277名学生参加了发掘工作,继1976年发掘面积扩展到1100平方米,其中包括两叉沟发掘的近50平方米。事先,他们到学校向学生们传授了有关古人类和考古的知识,学生们接受能力强,在发掘工作中十分认真,任务完成得相当出色。

8月20日,在一发掘方离地表8米多深的黄绿色砂层中发现人类枕骨化石一块。

8月24日,大家正在聚精会神地清理着一块布满石器和动物化石的土层,突然,一个振奋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有人惊喜若狂地高呼:“人牙!”一颗老年人臼齿化石出土了。

数日之后,他们又发现了人类头骨残片等好几件。直至发掘结束,大家仍然没有发现能说明“许家窑人”面目的面骨部分。

发掘范围大部分仍然遭受到挖土龙骨的破坏,开始寄于希望的遗址西南部分揭露出来才发现基本为空方。至今,在遗址长形沟发掘坑西南角,仍保留着16平方米、约2米高的土台子,那就是放弃发掘的部分。

1979年,吴茂霖作为领队和执行领队,住在许家窑村再次发掘,发现人类左侧颞骨化石一块,还有顶骨残片一块和下臼齿一枚,但最后仍未发现有关“许家窑人”面目的化石材料。

许家窑遗址三次发掘总面积大约1200平方米,文化层从上往下清理厚度2米,在1977年发掘范围边缘的发掘方清理厚度达4米。发掘发现了数以吨计的骨化石,但令人奇怪的是,多数为动物的肢骨部分,人类的肢骨竟然一件都没有发现。

经研究,“许家窑人”生活在距今10多万年前。当时,泥河湾盆地被碧波粼粼的湖水占据着,“许家窑人”栖息在湖滨,过着渔猎和采集的生活。

许家窑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种类有驼鸟、鼠兔、鼢鼠、田鼠、狼、虎、象、犀牛、野马、野驴、野猪、大角鹿、赤鹿、梅花鹿、扭角羊、黄羊、鹅喉羚、原始牛等,其中野马、羚羊和犀牛的化石数量最大,仅马的材料就获得至少300多匹,而且多为幼年和老年个体的材料。同时还发现许多被火烧过的兽骨化石。

这些动物无疑是“许家窑人”的猎食对象。

想想遗址中出土的近3000个石球和那成堆的野马骨,可见“许家窑人”广泛利用石球做的飞石索猎取野马是很有成效的,他们也因此被称为“猎马人”——当野马、羚羊、犀牛等动物成群结队到遗址附近的湖边喝水时,猎手们先选中老弱病残的个体,抛出大小不同的石球,或将动物致残,或将动物赶入泥潭击毙,然后分享食物。

根据动物群和植物孢粉的分析,当时许家窑一带年平均气温比现在略低,夏季凉爽,冬季严寒,降水稀少,空气干燥,这里是草原、灌木和森林相互交混地带。

自然环境是美好的,但“许家窑人”的生活过得非常凄惨……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许家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