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杨群:古生物专业并不“冷”

全国人大代表杨群:古生物专业并不“冷”

全国人大代表杨群:古生物专业并不“冷”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人民网(张晶晶):在杨群看来,被视作“冷门”的古生物专业其实很有意思,也很重要,担负着为地质学和生物学服务的双重任务。

对于连续两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古所)所长杨群来说,刚刚结束的两会上,他最为关注的重点议题便是国家的“创新驱动战略”,尤其是科技创新的问题。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他指出:“科技创新可能是国家创新战略的核心。要形成‘万众创新’,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国防的核心竞争力,科学技术领域必须一马当先。”

在杨群看来,目前我国仍然处于“科技驱动乏力,源头创新不足”的局势,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科技领域仍然“浮躁”,缺乏原始创新的动力,更缺乏致力于争取资源的路径;二是社会急功近利,政府定力不足,科学精神不占主流,没有形成科技创新的文化;三是政府过多主导科研资源的微观管理与配置,评价、验收、评比过多,没有激发科技人员的巨大潜力。

作为一名管理者,同时也是奋斗在一线的科研工作者,杨群对于上述问题有很多自己的看法。他告诉记者,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不同于其他的生产活动——科技创新需要一大批科学素养很高的人才队伍,需要鼓励科技人员探索、尝试、失败,再实验、再失败……直至成功。

而在此过程中,科技文化的培育是科技创新的必要土壤。“这需要政府、社会和科技人员的合力,要求科技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政府加强投入、减少微观资源配置,企业重视研发,社会宽容失败、提升科学精神,我国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力才有望快速提升。”

扎根古生物

1959年5月,杨群出生在江苏海门。1977年,在高考恢复的第一次考试里,18岁的杨群作为一名返乡工作的知青,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考上了北大。早在中学时代,杨群曾看到过一篇关于李四光致力古生物、地质研究的报道,对李四光甚是钦佩,故而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大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这个看似填报得有点儿“草率”的志愿,却决定了杨群直至今天的人生轨迹。

大学毕业后,杨群接着考取了由李四光担任第一任所长的南古所攻读硕士学位。其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的公派留学生,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求学,专攻中生代放射虫研究。

勤奋的杨群深得美国导师的喜爱,当时中国留学生并不多,生活也十分简单,拿杨群本人的话说就是“比较单纯”,生活基本上围绕着实验室、图书馆展开。顺利拿到博士学位之后,很多同学都选择留在当时科研条件好得多的美国继续发展,但已经在美国结婚生女的杨群却选择了回国。

谈其原因,一是他始终牢记公派留学生的身份——“学成之后要为自己所学的学科领域服务,为国家服务”,二是他始终相信,国内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将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时至今日,杨群对于出国的看法依然没有改变。在他看来,在国外读书、工作可以接受不同环境的熏陶,能积累一些经验,学到很多新的、好的方法,有机会应该出去深造,但同时也不能盲目待在国外。

“我还是希望留学生在国外有了经历后能够回来,国内现在的环境条件、学术氛围都不错,而且还在一步一步提升。”以南古所为例,目前就有很多外国科研人员长驻工作,而且不乏国际知名学者。

回国后,杨群用几年的时间先后对我国华南、东北和西藏的含放射虫地层进行了广泛的野外考察和研究。对于古生物研究来说,野外考察和采集工作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通常来讲一年要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呆在野外。早前交通不便,很多时候坐车到镇上,然后只能靠步行走到目的地。不仅如此,返回驻地时还要背着沉重的标本。

这样的辛苦和枯燥对于杨群来说早已是熟悉的日常,现在他将其视作从事科研的一个必要条件——“科研工作需要一大批能够潜心工作并且有兴趣的人”。在他看来,被视作“冷门”的古生物专业其实很有意思,也很重要,担负着为地质学和生物学服务的双重任务。

挑战交叉领域

随着古生物学的发展及学科交叉的需求,杨群1995年再次赴美,在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修分子生物学,开始涉足当时国际上最前沿的分子古生物领域的研究,希望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探讨生物有机体的谱系演化规律及其生态环境。

一年以后,杨群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在“百人计划”及专项设备经费的支持下,他在南京古生物所牵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分子古生物实验室,配置了相对完备的仪器设备,并组建了一个由现代分子生物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古生物学等多学科专业人员构成的分子古生物研究团队。

这支以年轻人为主、新老结合的新团队积极探索新的领域,克服了技术、方法和人员短缺等种种困难,瞄准国际研究热点,针对地质时期的古DNA、古氨基酸两大生物大分子,开展了古DNA及DNA分子埋藏学研究、化石氨基酸研究、分子生物学数据与古生物资料的综合研究,以及“活化石”水杉的遗传多样性与进化历史研究、南京汤山猿人牙齿中的古氨基酸构型变化研究等,开辟了多个分子古生物学的研究方向。

然而,开创性的研究总是充满艰辛和挑战。当时分子古生物学研究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无法获得地史时期的“好材料”以用于DNA扩增。在这种情况下,杨群率先提出了“谱系发育年代学 (phylogenetic chronology)”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分子古生物学的主攻方向。之后团队运用谱系发育年代学的原理和方法,构建了“生命之树”,并为“生命之树”标注了演化的时间表。时间证明,“谱系发育年代学”已成为当前生物演化领域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经过十几年的艰辛探索,分子古生物研究团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始创新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的同时,团队也被评为中科院“百人计划”优秀团队。其间,杨群先后培养了多位分子古生物学博士后及研究生,其中多位已经成为相关单位的学科带头人,他组织编写的《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一书,也为这一新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杨群本人也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中科院自然科学奖等荣誉和奖励,并担任了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和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

管理有道

 经过几代科技人员的辛勤积累,今天的南古所在专业领域内享有很高的地位,被誉为国际“三大古生物研究中心”之一。据介绍,近几年的数据显示,南古所在研究成果和影响力方面已经超越一些主要的国际同类研究机构。

谈到作为一名管理者的心得体会,自2008年开始担任所长的杨群谈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充分发挥研究员的作用,鼓励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组织学术交流和研究计划;二是注重人才培养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支持外国科学家来所工作,排除各种利益纷争,支持引进人才和青年人才的成长;三是培育良好的科研氛围,鼓励团队协作,引导研究员支持年轻人的成长;四是加强技术支撑装备和队伍建设,努力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在分配机制上,遵照基础研究的基本规律,实行有限的激励政策,保持团队的合力,尽可能发挥多数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在采访最后,杨群特别强调:“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是研究所健康发展的土壤,要相信研究员完全明白什么是国际前沿、什么是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所只要明确把握发展战略和定位,积极引导,就可以保障科研工作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生物 杨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