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岩画工作坊”学术交流及考察系列活动在北京启动

6月22日,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2013中国岩画工作坊”学术交流及考察系列活动在北京启动,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非洲国家的岩画研究学者与会。本次活动由学术研讨、岩画公众论坛和岩画野外考察三部分组成,分别于北京、青海、内蒙古三地相继举行,活动将持续至7月5日。

据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主任张亚莎介绍,岩画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人们从旧石器时代就开始创作岩画,并用于记录生活和生存状态。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有大量的岩画被发现、整理和记录,进入21世纪以后,第三次国家文物普查更发现并记录了不少新的岩画。尽管如此,在岩画的调查记录、岩画的研究与释读、岩画的保护与管理,尤其是在岩画的公众教育与宣传上,中国与国际岩画界的交流还相当有限。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举办此次活动,旨在与世界岩画机构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张亚莎表示,中国岩画是世界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岩画的观察和比较是岩画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中国岩画需要走向世界,中国岩画研究学者也需要开阔学术研究视野,因此,工作坊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将持续开展下去。在记者采访时,国际著名岩画学家,国际史前和原始时期科学联合会无文字人类精神和智力表达国际科学委员会主席(UISPP)、意大利卡莫诺史前艺术研究所所长阿纳蒂透露,他希望五大洲优秀岩画学者能联合成立世界艺术小组,共同构建世界岩画信息库,学者们可以做一些比较研究,并出版一系列岩画研究学术著作。

在北京举行的研讨会上,非洲岩画研究会主席及该研究会的创立者大卫·库尔森展示了非洲11个世界遗产中的岩画遗迹。大卫·库尔森谈到,非洲岩画分布于非洲的三十多个国家约50万个遗址点,已知最早的岩画距今27000余年,这些岩画体现出独特的特点,反映了与当地族群的密切关系。族群信息和岩画风格特征都可作为推测这些岩画绘制时间的依据。近年来,非洲岩画研究机构主要与大英博物馆合作,同时也为非洲一些国家的国家博物馆提供资料、举办讲座、建立岩画数据库,同时做一些线上展览。

西澳大利亚大学教授本杰森·史密斯介绍了澳大利亚岩画的多种测年方法及东北部岩画的年代序列。他认为,岩画是当地古老的历史传统,岩画教育有助于人们认清原住民文化的价值。澳大利亚岩画与当地原住民文化关系紧密,考古学家证实土著人抵达澳大利亚的时间为距今6万年前,制作岩画的传统在澳大利亚一直保持到现代。岩画类型与原住民语言、服饰、生活用品等文化特征以及当地动物群的对比研究,为澳大利亚岩画创作时期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断代依据。

本杰森·史密斯另外分享了他在做调研时的感受,他提到,当问及岩画制作者制作岩画的目的时,他们的回答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岩画制作目的,但有时候也会让我们更加迷惑。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图像的科学分析来了解其背后的意义。

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文学艺术与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丹尼尔·阿森诺尔特介绍了北美岩画的状况。作为加拿大唯一进行魁北克省岩画研究的学者,他重点讲解了自己多年来对这一地区岩画的调查成果。他认为,岩画载体(岩石)、岩画位置、岩画朝向、民族志材料在岩画研究中具有佐证作用。

丹尼尔·阿森诺尔特谈到,加拿大岩画研究者甚少,大量岩画饱遭涂鸦破坏,他正试图与当地居民一起做一些保护工作。丹尼尔·阿森诺尔特认为教育是最重要的解决办法,它可以使当地居民知道岩画的重要性。

6月23日当晚,艾曼纽·阿纳蒂教授在中央民族大学文华楼学术报告大厅向师生全面阐述了他长达近半个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考察、调查及研究岩画的理论总结,将“2013中国岩画工作坊”的学术交流活动推向了高潮。(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杨赛)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