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琴

简历:

陈秀琴,女,1955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3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博士学位,1993–1995年在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晋升为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古生代地层、腕足动物及相关领域研究。多次赴广西、新疆、内蒙古等地进行野外考察,对泥盆纪腕足动物系统分类、群落生态、生物地理区系、生物灭绝和复苏等进行研究。数次到澳大利亚、摩洛哥等国家考察泥盆系典型剖面,与国际同行共同对泥盆纪生物地层、腕足动物系统分类进行研究。通过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地区早泥盆世腕足动物及生物地理区系研究》的实施,对东乌珠穆沁旗地区早泥盆世腕足动物进行了详细的系统分类研究,对以往发表的属种做了修订,分析了内蒙古与邻区腕足动物的亲缘关系,识别出4个腕足动物化石群落。参加科技部873项目《重大地史时期生物的起源、辐射、灭绝和复苏》,对华南晚泥盆世腕足动物分类单元进行统计和分析,自下而上识别出5个宏演化阶段,阐述了腕足动物在集群灭绝后幸存和复苏的表现型式,揭示了生物演化的规律。通过新疆北部上泥盆统牙形刺、岩石、同位素和各门类化石样品的系统采集和深入研究,对晚泥盆世F/F事件发生时,中国北方存在一个生物“避难所”等热点问题、新疆北部F/F界线位置的确定等,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获得了大量生物方面的依据。首次在这个地区开展了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的工作,对新疆北部晚泥盆世环境特征提供了量化指标。在参加中石化前瞻项目《中国南方海相地层研究》的过程中,对华南典型剖面及剖面点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考察和大量的资料收集,对泥盆系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有了系统的了解和新的认识,对泥盆纪时期自西南向北东方向地层的超覆情况提出了新的模式。

研究领域

1.2005-2007年承担国家基金40472007《新疆北部晚泥盆世生物多样性研究及环境特征》项目,任项目负责人。
2.2006-2010年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

自80年代起多次到广西、云南、江西、四川、湖南、新疆、内蒙古等地进行野外考察,完成泥盆纪腕足动物分类、群落生态、生物地理区系、生物灭绝和复苏等研究,出版论文近50篇。主要从事新疆地区泥盆纪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区系,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地区泥盆纪腕足动物及群落生态,华南地区泥盆纪腕足动物多样性、晚泥盆世生物灭绝和复苏研究。通过中国北方泥盆纪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特征的研究,对中国北方是否存在晚泥盆世F-F事件发生时期生物“避难所”等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生物依据。通过华南地区泥盆纪腕足动物各分类单元的统计分析,对泥盆纪腕足动物多样性、晚泥盆世F-F生物灭绝事件等提供了大量详实的资料和研究成果。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陈秀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