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个“神秘科学大院”,七十正芳华

南京有个“神秘科学大院”,七十正芳华

南京有个“神秘科学大院”,七十正芳华

南京有个“神秘科学大院”,七十正芳华

(化石网报道)据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阿里亚 胡玉梅):北极阁脚下,绿树掩映、宁静典雅,一座神秘的科学大院屹立其间。这个大院,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从事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的专业机构。

李四光、斯行健、赵金科、卢衍豪、顾知微、盛金章……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地质古生物学家,都曾在这里扎根工作。

它质朴宽厚,名字响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从1951年建所到2021年,弹指七秩,它风雨兼程,走过了70个春秋。

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迎来70岁“生日”。古生物、精时地层及化石能源国际研讨会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活动在南京举行。

神秘大院,走出14位院士

南古所的70年,是四代南古人的故事。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煤炭、石油、金属矿产等基础工业原料急需开展地质勘探。翌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接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托辗转回国,组织全国地质工作。

1951年,通过集结全国古生物学人才,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成立。李四光亲任第一任所长。南古所是中国科学院筹建的第一批研究所之一,前身为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中央地质调查所等。

南古所成立后,立即投入全国地质大调查工作。大庆油田、克拉玛依油田、胜利油田……富铁矿会战、西南石油会战、新疆矿产研究……南古人不追名,不逐利,他们用双脚丈量神州每一寸土地。

新疆戈壁的酷热干旱,南海勘探的巨浪滔天,松辽盆地的密林深山,青藏高原的缺氧严寒,这些都挡不住南古人服务国家的脚步。国家的需求就是南古人前行的动力。

70年弹指一挥间。

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者、首创“䗴”科汉字及䗴科化石分类鉴定标准的李四光;在古植物的众多领域做出开拓性工作、奠定中国古植物学和陆相地层研究的基础的斯行健;在构造地质学、矿产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等领域卓有建树,中国头足类学科的奠基人之一的赵金科……他们都是“南古人”。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从建所至今,南古所先后有14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有些化石,50年后唯独我们认识”

南古所内,大树掩映,建筑敦厚稳重,其中,中大楼、李四光楼都是建筑大师杨廷宝设计的。

行走其间,你会遇见几亿年前的生命体化石标本。

地质古生物学是干什么的?很多人充满好奇。也许,你的脑海里出现的是:手拿地质锤,满山遍野低头寻找,皮肤黝黑的一群人。

事实上,他们文质彬彬,学富五车。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很自豪地说,古生物学科一直以来被人看成是很小的学科,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南古所贵在每一代都有突出的科学家,全世界这样的研究所是独一无二的。

在寻找矿产资源的时候,南古人找到了“秘密钥匙”。笔石化石是在中国华南寻找页岩气的“GPS”,可以精确划定相关地层年代,定位富含页岩气的黑色页岩。南古人通过长期不懈地攻关,建立了页岩气主产区地层的精准划分标准,成为指导生产部门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黄金卡尺”。

澄江动物群、热河生物群、瓮安生物群、蓝田生物群、漳浦生物群……那些看起来奇奇怪怪的生物,打开了人类认知的大门。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袁训来介绍说,南古所有40多个不同门类的研究方向。“将来也许过20年、50年……有些化石全世界没人认识,但唯有我们所有人认识。”

说起和南古所的缘分,每个南古人的经历都不太一样,但又都似乎有一个共同点:热爱。正如,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以春说,“就是热爱。这里面的科学问题,对我们来说非常的迷人,再大的困难也挡不住的!”

70芳华,开启新征程

日月匆匆,70年如过烟云。对地质时代来说,这连误差都算不上。但对人生而言,却很长很长,只有那些幸运且高寿的长者,才能有幸完整地见证。

近年来,南京古生物所依托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推动建设了一个装备齐全、国际先进的、可满足古生物学前沿交叉研究的实验技术支撑平台。并打造了开展地质生物多样性数据驱动研究的大数据平台;同时南京古生物所还统筹博物馆、标本馆、图书馆;面向全社会开展科学传播,将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詹仁斌说,70年来,四代南古人接续奋斗,不仅将研究所打造成了国际古生物界的一颗璀璨明珠。还铸就了“爱国奉献、学用兼优、严谨创新、勇攀高峰”的南古精神。

国际年代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准 “金钉子”代表了相关国家地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全球已确立的77枚地层“金钉子”中,中国科学家获得了11枚。其中7枚是由南古人主持完成,2枚主要参与完成。每一枚地层“金钉子”的确立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其中也饱含了南古人的使命感、荣誉感,是南古精神的生动体现。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玥告诉现代快报记者,“金钉子”的建立过程中,实际上就推动了古生物学向多学科的发展。“每一个地质工作者都是以把‘金钉子’钉在自己国家为荣。”

詹仁斌表示,南古所将以七十周年为起点,开启新征程,期待再创辉煌。他说,“南古人始终牢记我们是‘国家队’‘国家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坚持服务国家地质资源勘探,持续引领地层古生物学科发展。为科技自立自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重要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