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武汉被子植物木化石群”发现研究者齐国凡

专访“武汉被子植物木化石群”发现研究者齐国凡

秋日的午后,与一位85岁的老先生拥茶对坐,看斜阳轻落在他银白色的发丝上,老庄、枫桥便在氤氲的阳光中被娓娓道来。恍惚间感觉:他并不是一位地质学家,而是颇有雅士风范的邻家老人。他,就是湖北大学地理系离休老教授齐国凡。

传道授业,为人师表

齐国凡曾是文革中的受害者,直到1972年才得以平反。1979年,他准备重新打捞起文革中一度失落的岁月。“我当时向武汉师范学院(湖北大学前身)、中国地质大学等学校递送了资料,湖大最快回复了我。”老先生回忆道,随后他调入湖大地理系,任教《地质学》等课,教学、科研忙得不亦乐乎。

回想起年轻时的课堂,老人家的目光总是炯炯有神,他认为课堂应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要目的。“我最喜欢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分成小组自由讨论,让他们擦出思想的火花。”由于“课堂讨论”这种自由形式在当时教学中的典型作用,他曾屡获教学奖项。

“闷在屋子里是做不出学问的”,这是齐国凡一直教导学生的口头禅。在地理系教学期间,他每学期最少带领学生外出一次,时间约在半个月到一个月,少则50多人,多则百余人。在新洲发现化石木后,他带着学生实地采集、观察化石木和当地地质。考察过程中,他都与学生同吃同住,手把手地教会学生如何辨别化石。

执著科研,奋斗不止

从教期间,齐国凡的科研方向是地质学研究,几十年来他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参加过贵州乌江渡、长江葛洲坝等大型水利枢纽建设;考察过海拔4700米的天山冰川和有着“火焰山”之称的吐鲁番盆地;一生采集大小600余件化石木标本,重约数10吨。他将自己一生的命运和追求全部交付给了地球上的沟沟坎坎、山川河流。

1984年齐国凡在阳逻发现“武汉被子植物化石木群”,1987年退休。然而退休并没让他停下科研的脚步,他与化石木群研究专家组成员一起,继续在阳逻采集、研究化石。当时交通不方便,齐国凡就“水陆结合”。早晨带一碗热饭,从校园骑自行车出发到码头,然后转乘船继续上路,最后带着自行车上山,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吃饭。每到中午,饭菜已经没有一丝热气儿了。“当时老乡看了挺同情我的,他们议论一个60多岁的老人怎么每天吃冷饭,就叫我跟他们一起吃。”齐教授回忆道。

除了发现“新洲之根”,齐国凡于1992年在汉口找到的距今11000年的第四纪杉木化石,也属世界首次发现;1995年,他还在大别山北侧的河南罗山县采集了火山成因的化石木群。“我与地质学打了一辈子交道,60多岁还奔波在外,常年野外科研的经历对我来讲并不辛苦,因为这是我终身热爱的工作,也是我的事业。”齐国凡说。

性情刚直,质朴无华

如今的齐老已经85岁高龄,家里还存放着一些化石木,他每天都要花一些时间看看这些宝贝,“这些化石木不仅是科研成果,更是过去岁月的一种象征,每天摸摸它们,我感到踏实和喜悦。”

2005年,齐国凡的毕生著作《中国武汉被子植物化石木群》由贾兰坡等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名签发,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这一年,他79岁。“这本著作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在我退休以后完成的,对我来说,年龄的增长可能让我的某些身体机能退化,但无论如何也退化不了我对科研的执着信念。”齐国凡说。

而齐老执着的性格也和这些化石木一样——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依旧刚正不阿。“我今年85岁,经历新旧两个社会,性情刚直,实话实说,早年尝过酸甜苦辣,晚年生活幸福美好。人生总会遇到各种挫折,只要坚定信念,就会有所收获。”


长江网(通讯员 湖北大学 叶文波、周远)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被子植物 木化石 齐国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