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下川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一)

山西下川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

采集标本发现下川遗址

依历史年轮细数回去,可追溯的记忆是有限的。然而,在点滴存留间,历史仍带来了文明的起始迷踪,我们也在不断追寻着可以找到的古老文明。

在山西东南部,大山深处,就隐藏着一段古老的文明,原始社会中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采集、狩猎、制造工具……

这些尘封的岁月究竟在哪里寻得?他们曾过着怎样的生活?社会发展到了怎样的阶段呢?怀着一份好奇,我们将带您去寻觅,揭开其间的秘密。

在晋东南,群山环绕的环境下,有一座山还是攫住了我们的视线。于沁水、阳城、垣曲三县交界之处,历山立于其中。

历山,中条山主峰,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海拔2358米,是山西省南部最高的山,保存着华北地区仅有的一片原始森林。到此一游,犹如人在画中走、神随仙景游。山下仰望,奇峰峭壁,林木参天;山上观望,山花烂漫,芳草遍野。周围峰谷相连、云雾缭绕,一年四季景色各异。

“古帝躬耕处,千秋迹已迷。举头高山近,极目乱峰低。花开闻幽径,泉声过远溪。黄河遥入望,天际一虹霓。”难怪,清代诗人张尔墉游历山时,留下《登历山》这样的美好诗篇。《史记》中还曾记载着:“舜生于蒲阪(今永济市),渔于获泽(今阳城县),耕于历山。”

其实,除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历山还存在更久远、神秘的古人类文化。1958年9月进行文物普查时,考古工作者就于此处发现石器材料,但因为一系列政治运动,使得文物考古工作进展十分缓慢。

1970年,垣曲县文化馆要搞中草药展览,吕辑书便走进历山采集标本,在一个名叫大腰的山坡上,一些通体黑色、极为坚硬的火石片吸引了他的目光,捡起来细细端详,感觉有人工打击的痕迹。这一发现使他兴奋不已,顿时忘记了疲惫,马上向东寻去,当路过一个叫下川的地方时,才发现下川的遗存更为丰富,遂采集了许多石器材料。

吕辑书发现的火石片等石器材料,按说当地人是知道的,可他们并不知道这属于人类的一种文化,也不知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更不知究竟有啥意义。而吕辑书作为一位老文化工作者,常年在外研究,长得黝黑且有精神,凭着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他意识到,这很有可能是山西文物的巨大发现,于是向上面汇报了此事。

考古人员对历山一带的考察,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1972年的一天,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的王向前随吕辑书赶到下川,对下川地区的地质情况、文物分布进行了大范围的详细考察。当时的环境十分恶劣,他们跋山涉水,在没有路的密集丛林中穿行,天气时而烈日当空,时而暴雨倾盆,还要防备野兽的攻击。历山舜王坪的药厂工人说:“在这一带,我们可看见过豹子出没呢!”

总算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辛苦的探测,他们在下川居然找到了含有石器的原生地层。大家为这一新发现而欢呼。不过,大家意识到,这仅仅是个开始,以后的工作还很漫长。

1973年9月、10月间,王向前、王建与陈哲英等对下川的富益河圪梁、水井背两处进行发掘,在灰褐色亚黏土层中,除了见到木炭碎屑、兽骨残片以外,还获得了大量的石器材料。

通过艰苦的勘测,他们对下川一带的遗址也有了广泛认可:在西起垣曲流水腰,东达阳城固隆,北迄沁水右南渠,南至东川和阳城松甲接壤处的山坡上,纵横二三十公里的范围内,均有细石器踪迹可见,有相同性质的石器地点有16处之多。但总的来说,大家依所处的位置不同,划分成了5个区,也就是历山区、固隆区、索泉岭区、东川区和下川区。

1973年的发掘即将结束之时,考古人员到富益河圪梁采集岩石标本时,突然发现——在微红色岩石亚黏土层中,还含有一种用砂岩打制的粗大石器。但因大雪封山,未作进一步的探索。

待第二年秋,他们再次来到富益河圪梁挖掘。这次挖掘,使大家对处于叠压关系的灰褐色亚黏土层、微红色亚黏土层所含的两种石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将灰褐色亚黏土层称为“上文化层”,将微红色亚黏土层称为“下文化层”。之后的一年,他们又对下川进行了最后的考察。

至此,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环境、地貌,便在考察中渐渐浮出水面。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旧石器 文化 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