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下川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五)

专家解读下川文化遗址

我们是从1970年开始就接触下川的,时值“文革”高潮后期,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想了解“文革”期间文物发现与破坏情况。我们就在这个时期开始去下川调查。

一路上,我们先乘火车到运城,跟当地文化部门沟通后,便直奔垣曲县。到了垣曲,吕辑书为我们拿出不少人工打制的石片,我们意识到,这正是我们想要寻找的石器。

探寻工作就这样开始了,尽管遇到不少问题,但我们仍然积极寻找,终于在1972年确定了石器的具体层位。当时,省文物部门为配合考察,把惟一的一辆天津吉普车让我们使用,足见重视程度。

不过,生活条件是相当艰苦的,我们住在乡村的卫生所,每天吃着小米粥,早出晚归,在那里呆了三四个月,后来又和北京派来的考古专家一起考察、发掘,那时能吃到土豆,就觉得是美味佳肴了。最后,取得的成绩还是令人满意的。

下川文化遗址的遗存十分丰富,在下川盆地的“圪梁”上,几乎都能采到细石器标本。下川文化充分证明,人类逐水草而居的演变。人类为了更好地生活,一般都会选择靠近水的地方,而且对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产、生活而努力着,但社会还十分落后,没有铁、铜之类的工具,只能依靠石头的打击产生工具。

至今,我还记得当年去下川的情景,天气时晴时雨。有一次,早晨出去采集石器时,天气还不错,晒得大家不断出汗,可到了下午,天上突然下起大雨。雨大路滑,再加上大家也记不清山路,便只好依照城里的习惯——靠右走。但在大山里这么走,常常会找不着路。等回到卫生队时,早已是日暮天黑,每个人浑身淋得湿透,真是饥寒交迫啊。还有,山上的蛇也特别多,平时经常会遇见,不免要被它惊吓到。特别在雨后,很多蛇都出来晒太阳。不过幸好没被蛇咬过……

专家揭秘:下川遗址的发现有何意义

下川文化遗址的细石器,代表了旧石器时代石器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旧石器时代晚期,下川文化的主人们过着狩猎为主、采集为辅的经济生活,自豪地走在人类先进队伍的行列,成为石器文化的佼佼者。

该遗址的发掘不仅证明了早在2万年前这个地方就有人类的生存活动,而且为细石器工艺传统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主要的科学依据和资料。下川遗址在考古史上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倍受中外科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地质学家的青睐。1986年,它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历山风景区的主要古人文景观之一。

有关部门也曾计划在遗址保护范围内建造一座博物馆,展出一些实物资料,复原“下川人”当时的生态环境,给当代人以知识、以教育,但这一计划迄今未能实施。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据说下川正在实施一个庞大的开发计划,旧的建筑包括镌刻有“下川人民公社”的大院即将拆除(专家特别提醒:最好保存下来,因为它是全国文物“三普”内容);一个可住千人以上的现代化服务区正紧锣密鼓地酝酿与策划中,我们衷心希望,当地政府与开发商在把下川建成具有独特魅力的风景旅游区的同时,将下川这一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使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

●弥补历史缺环——可称 “中石器时代”?

这一发现表明,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华北地区的细石器工艺已经相当成熟了,也就说明细石器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了很大的发展,较为普遍地使用复合工具,人类的物质文化也有了质的飞跃。

下川文化是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这一阶段跨越的历史缺环。有专家认为,如此一来,“中石器时代”(或叫作过渡阶段)的命名问题,亦有了现实的可能性。这在学术上和理论上的意义都是非凡的。

很多人说,尽管石器的制作技术不一定比陶器的制作技术更为复杂,但其原料的来源却比陶土更有要求,对技术的限制也很大,便决定了石器生产倾向于石料产地的集中性和石器原料的广泛度,对石器的生产技术全过程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承前启后地位特殊——填补山顶洞人文化所缺空白

过去,我国旧石器时代末期由山顶洞人文化来代表。但因其石器太少,性质不明,所以关于它的脉络还不十分清楚。而下川文化与山顶洞人文化时代大致相同,且下川石器不仅非常丰富,还相当典型。

因此,它正填补了山顶洞人文化所缺的空白,从而可以作为我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后一阶段石器文化的代表。

下川文化上承朔州峙峪文化和河南小南海文化,下开新石器时代早期高度发达的细石器工艺之先河,在华北地区细石器工艺传统的发展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后记:

也许石器时代不能明确地告诉我们学到了什么,或者说以古为鉴,但它却从一种新的角度教会了我们社会的进步是点滴累积起来的。

或者再引申,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从头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才能取得长远进步。


三晋都市报 首席记者 李尚鸿 实习生 杨梅清

顾问: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陈哲英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旧石器 文化 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