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强

季强

季强,男,博士,1951年10月6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苴镇街,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地层古生物专业,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首都师范大学的客座教授,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联邦德国洪堡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跨世纪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青年科学家和政府津贴获得者,第八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自1995年以来,季强先后负责和参加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土资源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美国国家地理基金会等科研项目,一直致力于中国中生代热河生物群、鸟类起源、真兽类哺乳动物起源和被子植物起源研究,先后发现了中华龙鸟、华夏龙、华夏颚龙、原始祖鸟、尾羽鸟、金凤鸟、神州鸟、吉祥鸟、热河兽、毛兽、始祖兽、中国袋兽、中华古果、始花古果等珍稀化石,使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步入了国际先进行列,得到了国际科学界普遍承认和赞誉。季强在国内外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专著6部,其中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11篇论文,曾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

中华龙鸟引起的争议

1996年对于季强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从德国留学回来的他得到组织上的重用,来到中国地质博物馆当了馆长。同时他开始关注辽西这块被国际古生物界看好的地方。就在那年的8月12日,一块来自辽西四合屯的化石标本辗转到了季强手中。这块化石上的动物体态很小,但形似恐龙,嘴上有粗壮锐利的牙齿,尾椎特别长,有50多节尾椎骨,后肢长而粗壮。而最引人之处是它从头部到尾部都披覆着像羽毛的皮肤衍生物,这种奇特的像羽毛一样的物质长约0.8厘米。

季强在显微镜下对化石进行了仔细观察研究,他发现那些纤维状的皮肤衍生物是一簇簇的,只有一个根。他认为这一特征与羽毛的关系很密切。同年,季强和他的同事联名在《中国地质》上发表文章,介绍对这一化石的研究成果。这篇文章有两个主要观点。

第一,“在动物世界中,只有鸟才长有羽毛。”7年以后对于这一观点,季强坦率地说:“这种认识是很有限的。”在文中季强他们使用了“原始羽毛”这个概念以区别“现代羽毛”。第二,他们给这一动物命名为中华龙鸟,拉丁文名字为“中国长羽毛的恐龙”,认识到它是一个过渡性动物。因此,命名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中国人发现的;二是过渡性的;三是支持鸟是由恐龙变来的这一假说。

这篇文章的发表如平地起惊雷,立刻引起了国内外古生物界的一片混乱。争论的焦点是:那些皮肤衍生物是毛发还是羽毛。如果是毛,则这一发现与恐龙变成鸟没有一点关系。

在此之后不久的1996年10月17日,美国《纽约时报》载文,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丕基研究员在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第56届年会上公布了一只同样产于四合屯的“带羽毛的恐龙”的照片,引起与会者极大兴趣。后经考证核实,季强和陈丕基所持化石都来自辽宁北票四合屯。化石均产于一层2-7米厚的含火山灰的湖泊沉积的页岩中,整个地层位于一大套厚厚的在地质学中称为热河群义县组的地层下部。两块化石是同一动物的个体。它是被四合屯的一位农民挖掘出来的,从化石的中间沿着岩层的层理分成了两块。

1996年11月,加拿大著名恐龙专家菲利浦来华,提出要到中国地质博物馆看中华龙鸟化石。季强同意了。

菲利浦是见到中华龙鸟的第一位外国人。看后,他提出了两个观点:一,这是一个小型的食肉恐龙。二,化石上的皮肤衍生物是原始羽毛。菲利浦回国以后在公开场合做了几次报告一直强调这两个观点。

中国发现长羽毛的恐龙在西方轰动了。费城自然科学院想彻底搞清这件事,他们打算组织一个专家组在1997年春来中国访问并准备拿出100万美元来研究。但这件事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搁置。

中华龙鸟在西方轰动的同时,在国内也引起很大争议,古生物界不少人对此事众说纷纭。除学术刊物以外,国内一些媒体也刊载文章对中华龙鸟的身份和羽毛表示质疑。

1997年4月费城科学院派了5个世界顶尖级恐龙学家组成一个叫“梦之队”的考察队来到中国。他们中有德国搞始祖鸟研究的、支持鸟类槽齿类起源假说的,还有专门研究羽毛的。季强先带他们考察了中华龙鸟的出土现场,后带他们到地质博物馆看了那块化石标本。季强对他们提出一个要求:坦诚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并希望能召开新闻发布会。在新闻发布会前一天晚上,几个专家还在激烈地争论着,新闻稿都没有拿出来。在第二天的新闻发布会上,五位科学家就以下问题得出共识:一,中华龙鸟身上的皮肤衍生物可能是一种原始羽毛或类似的东西,但与现代鸟的羽毛区别很大;二,从结构上说,中华龙鸟是一种小型的食肉性恐龙;三,出产中华龙鸟的辽西是一个巨大的化石宝库。季强把五位专家的考察意见口头翻译给了中国新闻界。

“梦之队”回到费城又就中华龙鸟的发现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当时季强正为了另一件他最关心也是现在他最为自豪的事———筹建常州恐龙博物馆而在美国考察。在纽约遇到了美国古生物学家马克·诺瑞尔。他对季强说,“梦之队”的人正在找你,他们要开新闻发布会,请你做特邀代表。在新闻发布会上,第一个发言的是奥斯特隆说:“我不仅考察了野外,还看了两块标本,我同意季强的观点,它是一种长羽毛的小型食肉性恐龙。这是本世纪的重大科学发现之一。”第二个发言的是拉瑞·马丁,他说:“我仔细地看了这块标本,那根本不是羽毛,对研究羽毛和鸟没有任何价值。我认为是类似海蛇的皮下胶原纤维结构。”国内有关媒体则突出报道了反对派马丁的观点。

假化石冲击波

正当国内外几派观点竞相论战的节骨眼上,1997年,季强等在辽西又发现了第二只长羽毛的恐龙———原始祖鸟,其尾部的羽毛完全符合现代鸟类羽毛的概念。1998年,季强等在辽西又发现了第三只长羽毛的恐龙———尾羽鸟,其尾羽和“飞羽”与现代鸟类羽毛的概念完全一致。这两项新的科学发现在国际上再次产生强大的冲击波。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均以封面文章报道了季强等人的研究成果,《自然》杂志还为季强等的论文特意配发了“恐龙与鸟类:争论已经结束”和“何时鸟才不是鸟?”两篇评论。

接着,1999年2月在美国耶鲁大学召开了“奥斯特隆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500多位科学家以绝对优势接受了“鸟类是由小型食肉性恐龙演变而来”的思想,他们称“中国辽西中华恐龙等珍稀化石的发现是20世纪末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是自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来,国际生命演化研究领域最重大的事件。”耶鲁会议的召开,表明国际科学界对我国辽西长羽毛恐龙发现的价值和研究成果的认可,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和尾羽鸟等化石的发现以确凿的证据将赫胥黎提出的“假说”变为“学说”,基本解决了国际上140余年未能解决的鸟类起源问题。

在这以后,国际古生物界基本上统一了认识。国内学术界反对的声音逐渐减弱。此后,我国辽西又发现了几种长羽毛的恐龙,如北票龙、中国鸟龙、小盗龙、中国猎龙等,又为鸟类的“兽脚恐龙起源”理论增添了新的古生物证据(徐星等人,1999,2000,2002)。就在国内外古生物界的声音刚刚趋于一致时,却出了一件令人震惊的古盗鸟假化石事件。化石最初是在辽宁朝阳发现的,被化石贩子贩到锦州,并当场被一古生物学家识破是假的。随后化石竟走私到了美国图桑的一个化石、矿物交易会,被一个美国古生物学家购买。这块化石

头和身子是鸟,但拖了一个奔龙的尾巴。那个古生物学家认为找到了一个恐龙与鸟的中间环节。但后来证实这是一块假化石。

这让刚刚平静的古生物界风波又起,季强莫名其妙地被牵扯进去。1999年中国地质博物馆在香港举办了中国长羽毛的恐龙和鸟类起源展览,其间季强在香港看到大陆和香港各有一媒体刊登消息说,辽西的一块假化石,被中国地质博物馆的资深研究员当成了鸟类起源的证据。季强在香港看到这则消息后连夜写了一篇“古盗鸟假化石事件真相”的文章澄清了此事。

从1996年发现中华龙鸟至此的3年多时间里,季强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在面对不理解、不信任的种种声音中他坚持着。季强说,他几乎没有什么业余时间和爱好,如果非要说的话,就是看武侠小说。他从小说里发现了许多人生哲理。比如:世界上没有真正的英雄——强中自有强中手;比如,要想取得最终的胜利毅力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季强还说,这些年他之所以能坚持下来,要特别感谢两个人。一是他的德国老师齐格勒,是他把自己领入了古生物领域;第二他还要感谢现在已经去世的中科院院士郝怡纯先生,她在许多场合站出来支持季强,给了他强大的精神动力。

恐龙终于起飞

就在这时,季强等在我国辽西大王杖子地区发现了一只保存精美、全身长有羽毛的小型恐龙。季强、马克·诺利尔等研究认为,新发现的恐龙属于一种生活于距今约1.3亿年前的小型兽脚类(食肉性)恐龙———奔龙。资料表明,整个身体完全披覆羽毛的恐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发现,在研究恐龙与鸟类之间的演化过程、羽毛的起源和早期演化、鸟类的飞行起源机制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科学意义。2001年4月26日,季强等在《自然》杂志上公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将标本在纽约展出。奔龙化石再一次让世界看到了长羽毛的恐龙,并扭转了假化石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奔龙的研究成果在由美国科学杂志《Discover》组织评选的“2001年世界科学发现100强”中位于19名收编入选。

2002年春,一块保存完整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在辽宁锦州义县早白垩世地层中产出。这一化石嘴里无牙,前肢明显长于后肢,尾巴大约由25节骨质尾椎组成,叉骨呈“U”字型,飞行羽毛超过了身体的长度。季强等根据其肩带、腰带、四肢、羽毛发育等特征,认为新发现的“恐龙”真正具有了一定的飞行能力,应归于初鸟类,正式命名为中华神州鸟,代表了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的又一中间环节,这一发现有力地支持了鸟类的“陆地奔跑”飞行起源理论。是除德国始祖鸟以外,首次发现的初鸟类化石,为进一步研究鸟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鸟类的定义、鸟类的飞行起源、羽毛的起源和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古生物材料。

2002年底又一保存完美的初鸟类化石在辽宁四合屯地区被发现,有一条瘦小的狼鳍鱼与其共生在一起。经研究,季强等认为新化石比德国始祖鸟和中华神州鸟进步,具有了较强的飞行能力,并正式命名为东方吉祥鸟。

谈起为什么搞这些研究,季强说,最初的动因是为了把中国地质博物馆推向世界,但后来发现,那些原始的动因已不复存在。科学研究本身的规律性左右了季强,新的科学命题的发现总是会导致新的问题出现,它们就像生物链一样一环扣一环,科学的奥秘是探索不完的。季强像是被这些命题拉着向前飞奔。

季强有时也想像许多年前一样有点自己的业余时间,这样好去听听他喜欢的京剧。他是铁杆京剧迷,喜欢所有的行当———唱得好就行。说起京剧,季强说起一件事。那是他觉得很对不起夫人的事:那时,他们还没有结婚,正在谈恋爱。女朋友提出要和他一起去看舞剧天鹅湖,可是季强却眼睁睁地从天桥剧场走过,直奔虎坊桥工人俱乐部,买了两张京剧票。他在摇头晃脑欣赏马长礼的“借东风”的时候,却发现女朋友已经在重重的锣鼓点中睡着了。

季强总在想,什么时候该给夫人买张芭蕾舞票,陪她去看看,哪怕自己也睡着了呢!这么多年自己亏欠家里人的太多了。想是想了很久,但总没实施,因为季强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人生苦短,不在年富力强时干出点事来,他觉得更加无法向夫人交代。就这样,季强的一个个让世人瞩目的发现就在这成就感与遗憾交织中诞生了。攀缘始祖兽、中华古果、中国袋兽……在短短的七八年间,季强的发现涉及鸟类、真兽类、植物等三大起源问题,并继续向纵深发展。而季强觉得就像爬山一样,越往高处走越难攀登,他必须加倍努力。

他说:我是龙人

因为中华龙鸟,季强名声远播,同事们开玩笑地管他叫鸟人。他却说,我是龙人。毕业于南京大学的季强是校友们的骄傲,提起他的才思敏捷、表达精确,校友们说,那是南大特色。参加季强的新闻发布会,或者采访他本人,是一种享受,他能把原本深奥复杂的古生物问题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娓娓道来。他办公室的门上贴着一幅画,那是侏罗纪的恐龙世界。进得门去,除了最简单的一桌、一椅、一书柜以外,就是大大小小的化石了。有时,季强会在对你津津乐道一块他得意的化石之后说:“嘘,还在保密!”或者说:“等着瞧,半年以后还会有一颗重型炸弹。”他说的重型炸弹就是一个重要的古生物发现的消息。季强似乎是上了在《自然》、《科学》发表文章的瘾,一年半载不发表文章就难受,像他的烟瘾酒瘾一样。

发现了恐龙起飞奥秘的季强,也使中国古生物研究进入国际同行的视野,但他自己的家庭经济收入还没起飞,除了得去吃三四元钱一份的大锅饭外还得骑自行车上下班。他说,退休后我要回老家江苏。因为他是著名的常州恐龙博物馆的终身馆长。这是季强那本不出产恐龙的故乡的老百姓,为了感谢他支持筹建博物馆而给他的最高荣誉。对季强来说,最令他骄傲的除了发现那一系列侏罗纪的奥秘外,就是常州恐龙博物馆了。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