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张华

研究方向和兴趣:

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事件地层中的微球粒。

二叠纪与三叠纪之间生物大灭绝和环境变化是地质历史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刻的地质事件,目前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存在着地内因素和地外撞击为主的多种解释。虽然曾经有不少关于二叠纪与三叠纪地层中微球粒的报道,但是至今系统、深入的研究还很少见。通过相关地层中微球粒的研究,希望对事件的起因提出实质性的依据。

对华南几个海相和陆相P/T界线剖面的微球粒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其中找到了一些微球粒,对于华南P/T界线地层中的微球粒的来源有了更新的认识,目前正在完成相关论文。

撞击事件及其地层记录。

撞击作用的地层纪录是天体生物学的基本问题。由于这是一个新的领域,无论国内外都缺乏综合性的论著。所以,通过2003年参加欧共体科学基金项目“撞击作用及其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在意大利举办的研讨班,并阅读大量相关论文,集合自己近年来野外观察和取样分析的经验写成“撞击地层学及其研究进展”的综述文章,于05年9月发表在《地球科学进展》杂志上。文章中展示撞击地层层序从撞击坑至远源区的变化,并对目前地球上发现的撞击坑、撞击事件的微观地层记录和地史中的生物灭绝记录,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对比分析,来探讨撞击事件在古生物演化中的作用。天体生物学是当前应当引起我国地球科学界注意的新领域,不过有关论述至今仍然少见。

古生物数据库的建设和统计分析。

最近几年时间,在华南石炭纪、二叠纪和三叠纪腕足动物数据库的建立、数据的录入和统计分析等方面都作了大量的工作。

以往研究古生物多样性的时候主要依靠种、属或科的数量来建立分异度模式。由于受到化石采集和研究程度,以及时间段的不均一性等多种因素影响,这样的分异度必然会存在偏差。因此,利用华南石炭纪、二叠纪和三叠纪的腕足动物化石记录数据库。借助稀疏标准化法等生物统计方法对华南石炭纪、二叠纪和三叠纪的腕足动物化石记录作了详细的统计分析。得出了更符合实际的腕足动物多样性模式。另外,在建立了华南泥盆纪和石炭纪的珊瑚记录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华南泥盆纪和石炭纪的四射珊瑚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上述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生物的起源和辐射—来自华南的证据”以及Geological Journal杂志上。

获得奖励和荣誉:
 
2004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