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岩画向世界呈现远古文明

阴山岩画多达万幅,主要表现狩猎与游牧。

最早发现并记载阴山岩画的,当属北魏时代的郦道元。

这位生性喜欢旅游的著名地理学家,在《水经注》河水条中写下这样的文字:“河水自临河县东经阴山南……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故亦谓之画石山也。”这里说的“临河县”,正是黄河后套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境内。但在郦道元以后的1500多年里,阴山千里大画廊逐渐淹没在历史的沉烟之中。

把画廊拓进书斋

阴山岩画再次被人认识,已是上个世纪末,阴山岩画及其发现者盖山林自此声名大振。

盖山林注定和巴彦淖尔有缘。他本是河北人,1956年考入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寒暑假数次经过河套;1960年分配到宁夏历史博物馆。平日读《水经注》,使他身在黄河前套,神驰黄河后套。后从银川调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魂牵梦绕的“八百里河套”就在眼前。

有一次,单位指派他到巴彦淖尔市北部乌拉特后旗考察汉长城。从乌拉特中旗乌加河乡去往乌拉特后旗的路上,汽车抛锚。抛锚地点正是阴山脚下、当年郦道元笔下“画石山”所在之地。

等待时,盖山林在附近散步,遇到一个蒙古族羊倌。一肚子历史学问的盖山林就把郦道元的描述翻译成最普通的形象,向这位经常翻山越岭的牧人求证。那羊倌连连点头,滔滔不绝地说起许多画有马、牛、羊的地点。最后,他面带惧色地告诉盖山林,距他家不远,在一条河沟之畔,伫立的岩石上刻着呲牙咧嘴的几个鬼头,每逢出牧,他总是赶着羊群快速经过。此番讲述听得盖山林热血沸腾,立刻带上小羊倌,直奔阴山深处。“我一看岩画以后,惊呆了”,盖山林至今难忘当时那奇特的感受。

从此,盖山林走进了一个远古的画廊,拉开了半生从事岩画考古的序幕。他顶严寒,冒酷暑,穿行在阴山腹地,发现岩画多达万幅以上,仅拓描下来的就有1500幅。他的著述《阴山岩画》告诉人们:从规模上讲,阴山岩画是我国最大的岩画宝库;从历史价值、学术价值上看,阴山岩画在世界岩画中占有光辉的一页。

把画廊引入民间

“在八百里河套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恰好将上下五千年的开篇印记铭刻在阴山岩画之中,追溯历史的风云际会,所有的故事都早已凝成一种精神河套人文精神。”巴彦淖尔人已经把阴山岩画与河套人文传承看做不可分割的整体。“原角恐龙地,智人转折点,阴山岩刻群,长城博物馆”等等河套文化元件,迅速被学界归纳、被大众接受。其中,在阴山岩画的保护、挖掘方面尤显工作成效。2007年,在巴彦淖尔市设立了内蒙古岩画研究院和内蒙古岩画保护与研究学会,开展阴山岩画的日常保护与研究工作。2008年,市政府投资190万元,在阴山西段莫勒赫图沟岩画保护区安装太阳能电子视频监控系统。该项目的实施,把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保护野外不可移动文物的愿望变成了现实,在世界岩画保护史上亦属首创。2010年,巴彦淖尔市政府追加投资230万元,续建岩画保护的二期工程,利用网络通讯技术实现了远程监控。

为了让阴山岩画出深山进城市,巴彦淖尔市投资3亿元兴建的以岩画为主题的6万平方米文博中心即将竣工,将免费向居民开放;同时,在城市新区的河套文化主题公园内,专门铺设了阴山岩画图案的步行小道;为使阴山岩画由静到动,组织国内一流编创人员,创作了关于阴山岩画接待版、实景版、巡回版大型舞台剧;组织百名作家、百名美术家、百名摄影家、百名书法家、百名民俗家,开展大型采风、创作、展销活动,通过这“五个一百”主题活动,扩展阴山岩画的受众对象,展示阴山岩画的独特魅力。

把画廊推向世界

2010年2月,阴山岩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在巴彦淖尔市正式启动。巴彦淖尔市明晰一个理念,“申遗结果重要,申遗过程更重要”。借助申遗,市里制定了《阴山岩刻保护管理办法》,将阴山岩刻的保护纳入了法制轨道。他们运用录像、照片、卫星定位、拓描摹本、文字描述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对阴山岩刻进行全面普查,采集岩刻资料照片15000张,卫星定位10万点,准确掌握了阴山岩刻的规模、分布、构成等基础资料。在研究方面,他们多次与国内外岩画组织机构进行业务合作和学术交流。河套文化研究所还与包头博物馆合作,运用光谱技术共同研究分析岩刻年代问题。

为提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率,巴彦淖尔市主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内蒙古的阿拉善盟、乌海市进行沟通和对接,参照“中国丹霞”模式,走“联合申遗”和“捆绑申遗”路子。2010年9月30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已正式复函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同意由巴彦淖尔市和银川市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过去,人们只知道巴彦淖尔市南依黄河,柔情似水;后来,人们又知道巴彦淖尔市北靠阴山,柔中有刚;今天,巴彦淖尔人坚信,当世人了解到阴山山脉长达千里的远古画廊时,会进一步认识巴彦淖尔,给当地的旅游、对外合作等带来新气象。


中国经济网 记者 陈 力 通讯员 高仲宏摄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岩画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