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南村乡任村上河“渑池上河曙猿”(克氏假猿)化石发现记

   渑池上河是“人类远祖起源地”

渑池上河是“人类远祖起源地”

中国社科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三门峡市政协委员杨栓朝在查找资料

中国社科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三门峡市政协委员杨栓朝在查找资料

发现渑池上河曙猿(克氏假猿)化石

发现渑池上河曙猿(克氏假猿)化石

俯瞰渑池任村上河化石点

俯瞰渑池任村上河化石点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大河网-大河报(策划 杨青 李红军 何正权 记者 房琳 通讯员 闾斌):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南村乡任村上河。黄河岸边,一个默默无闻的豫西小村落。

谁承想,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过去100年间,成为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争相前往的热土,发掘出包括曙猿化石、斯氏黄河猴化石、任村猴及任村猴新属新种化石、曙猿新属新种化石等大量高等灵长类哺乳动物化石以及其他哺乳动物化石。

众多科学家称,曙猿化石的发现,对灵长类的演化、类人猿的起源及其向人类的演化发展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与意义,为类人猿起源于亚洲提供了重要证据,否定了一些科学家提出的类人猿起源于非洲的观点。

然而,渑池上河重大的考古发现很少为外界知晓,甚至连当地的县志也未见记载。一个当地的文化学者,一次意外的发现,揭开了这段不为人知的神秘历史。

发现|整理乡志,意外发现重大考古事件

2016年10月,渑池县乡镇志编辑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担任责任编辑的杨栓朝在查找资料中,无意中看到“任村猴”的词条,其中写道“此动物产于渑池南村乡任村南2公里上河中始新世晚期(沙拉木仑期)河堤组任村段上化石层”。

杨栓朝一怔。渑池县南村乡?!怎么从来没听说过?他敏感地“发觉”,这背后或许隐藏着一个被淹没的重大历史。

2016年12月,杨栓朝去了趟北京。他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拜访多位专家,试图解开自己心中的谜团:渑池县南村乡之前真的发现有高等灵长类动物化石?

最终,经多方查找和请教后他发现,渑池县北部南村乡黄河岸边和山西垣曲之间的垣曲-渑池盆地,为中国第三纪地层和始新世哺乳动物的发祥地,考古专家也曾在此采集到数量可观的哺乳动物化石。

1994年,美国科学家金格里奇把中国科学家周明镇和胡长康等人在1953年于渑池县南村乡任村上河一带发现的高等灵长类哺乳动物化石,命名为“任村猴”。

终于找到任村猴的来历。

随着对“任村猴”的好奇和追寻,杨栓朝进一步发现,渑池任村上河(自然村)一带曾陆续发掘出数量可观的曙猿化石。

曙猿化石?杨栓朝大致了解,这可是能改变类人猿起源历史的四个字。如果渑池上河发现曙猿化石,可是不得了。

他需要更深一步的求证。

求证|大量文献表明,渑池境内曙猿化石很丰富

今年1月15日,大河报记者前往渑池县,见到了正在整理资料的杨栓朝。

杨栓朝是中国社科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三门峡市政协委员,为求证心中所想,他已经翻找资料数月。他给记者拿出了数本厚厚的书籍论文,包括《中国北部之新生界》《垣曲盆地始新世哺乳动物研究的新进展》《河南李官桥和山西垣曲盆地始新世中期小哺乳动物》等。

资料显示,早在1916年,北洋政府实业顾问、瑞典科学家安特生沿黄河两岸调查矿产资源时,在垣曲-渑池盆地发现了中国第一块始新世(距今5780万~距今3660万年)哺乳动物化石,并于1923年发表《中国北部之新生界》专著,文中对垣曲-渑池盆地的始新世地层作了详细描述,并绘制了十万分之一的地质图。

这本著作也把世界上古人类学家的目光吸引到这个盆地。此后,中外专家在此考察挖掘愈发频繁。

1953年,以周明镇和胡长康为首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野外队在渑池任村上河一带发现高等灵长类哺乳动物化石。1994年,美国科学家金格里奇把这些化石,命名为“任村猴”。

1985年9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童永生教授在渑池任村上河发现了高等灵长类哺乳动物——曙猿的牙齿化石。

1994年4月,美国卡奈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克里石涛卡教授在渑池县任村上河发现了曙猿新属新种化石。

1994年,美国科学家克里斯托弗·比尔德博士在任村上河化石点发现了曙猿新属新种,后被命名为克氏假猿。

看罢这么多史料,杨栓朝不禁“纳闷”:既然有这么多重要发现,为什么查遍当地县志,也不见有只言片语记载?渑池任村上河的当地人知道吗?

探访|几个重要的化石点已被黄河水淹没

渑池县南村乡任村,位于距县城50余公里外的黄河南岸。因山路崎岖,从县城前往需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今年1月和4月,大河报记者两次驱车前往探访化石点。

奔腾的黄河水流经南村乡,因小浪底水库蓄水作用,滔滔河水在此沉静。

1月15日,站在黄河岸边,杨栓朝介绍,任村上河古生物化石点面积在900亩左右,库区蓄水时只剩下一半,泄洪时期还有三分之二的面积。但最重要的几个化石点已被黄河水淹没,即便泄洪后,上面也已淤积十多米的河沙。

随后,记者与杨栓朝一起沿着资料记载中的区域,试图寻找未被淹没的古生物化石遗址。沿着沟底走20余分钟,钻过几个树林,才在深山沟中停下来,杨栓朝指着山脚一层灰白色的物质,称这就是裸露的早第三纪地层了,也是古生物化石出土的地层。

记者用手刨了刨,发现该地质层不硬,整体呈灰白色。

“可别小看它们,这是早第三纪地层,也是新生代最老的一个纪,距今6500万年~距今2330万年。”杨栓朝又拿出一小节暗红色的东西,似石非石、似骨非骨,称“龙骨”。

杨栓朝说,小时候他和小伙伴在附近玩耍,会在类似这样的地层中找到一节节暗红色东西,因为外表似骨头,又像石头,当地人便称为“龙骨”。今年因研究曙猿化石,他到北京寻找专家,才知道这“龙骨”其实就是一种古生物化石。

杨栓朝告诉大河报记者,4月14日,美国科学家肯尼斯·克里斯托弗·比尔德给他发来邮件:

“二十多年前,我与其他中美科学家一起,在渑池县的黄河故道开展工作,在黄河南岸,我们在一个非常著名地化石地点发掘化石,这个地点就是任村。我们非常努力地工作了好几年,当地人对我们非常友好,给了我们很多帮助。有一天,我们非常幸运,发现了一小块新型灵长类的上颌和脸部的化石碎片,后来我们把这块曙猿新属新种化石命名为克氏假猿。”

村民|亲眼见考古队在这里挖出动物化石

南村乡村民戴年锁对当年挖“龙骨”以及考古队进村的事记忆犹新。55岁的戴年锁说,其所住的地方距上河化石点最近,考古队进村时,他常跑去围观。“那时候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只知道他们是从北京来的,在这里挖了挖东西,拿着红布包着带走了。”戴年锁说,记忆中对方连着来了三四年,挖的东西就是他们小时候常玩的“龙骨”。

68岁的村民张池恩也证实确有这段历史。1980年前后,他任当时的任村大队林场场长。那几年每年三、四月都有两三个穿着工作服的外地人到河道旁的山丘上挖东西。

有一天,收工回家的路上,张池恩见一堆人围着考古队员看热闹。他走近见一名队员手捧一个大石块显得很高兴。村民问是啥,队员说了一句话大家没听懂。队员就拿着大石块在自己下巴处比画着说:“这是牙槽,犀牛的牙槽。”

“‘龙骨’是我们当地人的说法,那个地方(上河化石点)又叫‘龙门’。小时候经常能找到一些像一小节腿骨、牙齿等形状的东西。”戴年锁说,之前当地人不知道这些东西有啥用,曾将它们磨成粉用来止血。之后有人来收购,几分钱一斤都给卖了。

戴年锁说,就在当地人挖“龙骨”的地方,曾有一处奇特的泉水,冬暖夏凉:冬天外面天寒地冻,但水里却可洗澡;夏天泉水的温度却只有几摄氏度。

后来,小浪底水库建成,这眼泉水连同“龙骨”一起,沉入水底。(十分感谢渑池县委宣传部张文、邓志伟、高艳敏对本文采写给予的大力帮助)

相关报道:渑池上河是“人类远祖起源地”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大河网-大河报(房琳):曙猿化石发现前,世界上最早的高等灵长类动物化石发现于北非法尤姆,距今约3500万年,由此古人类学界曾认为,人类最早的起源地在非洲。众多科学家公开称,在中国对曙猿化石的发现,动摇甚至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

在长达近百年的考察中,渑池任村上河化石遗址出土的古生物化石种类特别丰富,特别是灵长类动物化石,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1994年在任村上河发现的克氏假猿就显示了类人猿最关键的特征,它比1995年在垣曲寨里发现的世纪曙猿早了500万年左右。这一发现为类人猿起源于亚洲提供了重要证据,否定了一些科学家提出的类人猿起源于非洲的观点。

截至目前,全国发现曙猿的地方仅五处(江苏、云南、内蒙古、河南、山西),这是在河南省境内唯一发现曙猿的化石遗址,是国际公认的人类远祖的起源地之一。

意义|科学家称,渑池上河曙猿比世纪曙猿还要早500万年

资料显示,在长达近百年的考察中,我国多名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在渑池黄河两岸做过调查,并采集到数量可观的哺乳动物化石,截至目前共发现11目约30科近80种。其中,在化石较为集中的渑池南村乡任村上河就发现了8目21科48种。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童永生教授说,任村上河遗址有两大特点,一是年代较为久远,遗址较为集中;二是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多,内涵丰富,化石储藏量大。

该所的黄学诗教授认为,任村上河遗址非常重要,发现了“任村猴”等高灵长类哺乳动物化石,这里出土的化石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在垣曲-渑池盆地占比重较大。

4月14日,美国科学家肯尼斯·克里斯托弗·比尔德给杨栓朝发来的邮件中这样表述:“在任村发现的克氏假猿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因为它显示这个古老的灵长类与现代的类人猿一样具有小眼睛和深脸部,不是像现代眼镜猴一样具有极大的眼睛和很浅的脸部。从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推断,克氏假猿是在白天活动的,不是像眼镜猴那样在夜晚活动。克氏假猿的牙齿显示,它是包括猕猴、猿猴和人类在内的所有现生类人猿的非常原始、非常古老的近亲。”

这位科学家称,克氏假猿是类人猿起源于亚洲的重要证据,否定了一些科学家提出的类人猿起源于非洲的观点。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席,古人类研究室主任高星研究员对大河报记者说,曙猿化石的发现对灵长类的演化、类人猿的起源及其向人类的演化发展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与意义。

倪喜军研究员也表示,1994年在任村上河发现的克氏假猿就显示了类人猿最关键的特征,它比1995年在垣曲寨里发现的世纪曙猿早了500万年左右,虽然具体的时代差异还有待将来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与上河的曙猿时代上相近的还有在江苏溧阳发现的中华曙猿。

倪喜军介绍,截至目前,全国发现曙猿的地方仅五处(江苏、云南、内蒙古、河南、山西),这是在河南省境内唯一发现曙猿的化石遗址,是国际公认的人类远祖的起源地之一。

“曙猿的发现告诉我们,类人猿起源于亚洲,渑池上河一带是‘人类远祖起源地’”。

采访中,倪喜军还特别指出,曙猿的理论起源时间应该非常早,应该在5000万年之前,新的化石发现会证明这一点。

建议|笼统表述应回归“垣曲—渑池盆地”全面表述

渑池上河曙猿化石如此意义重大,为何默默无闻,被历史“尘封”?

虽然同属垣曲—渑池盆地的重要曙猿化石发现地,但渑池上河曙猿化石自发现后,一直不为外界知晓,更不像垣曲寨里那样有名气。

对于其中缘由,大河报记者通过采访专家学者、官员、当地群众和查阅相关资料,大致归纳为两点:

一是科学家们为了表述方便,把垣曲—渑池盆地笼统地简称为“垣曲盆地”,甚至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也是如此,影响了渑池元素的传播;

二是,世纪曙猿的重大发现及媒体的报道,让外界的目光更多地聚焦山西垣曲,而忽略了河南渑池的存在。

倪喜军研究员还提到,有关渑池上河曙猿重要论文发表的时间较晚,且发表时未做媒体宣传,加之当时小浪底已经蓄水,大多数地点已经淹没。

倪喜军建议,之前科学界对于垣曲盆地的表述,应该回归“垣曲—渑池盆地”的全面表述,他们也会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修正。他们将来会与当地政府紧密合作,开展新的地质古生物发掘工作,有望取得新的科研成果,进而提升其知名度。

未来|当地政府高度重视,专家支招如何保护

对渑池上河曙猿化石点的保护,高星和倪喜军两位研究员也提出中肯建议。

高星建议,作为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地点,国家有相关法律法规;相关科学资源不可再生,学术与社会品牌、名片不可毁坏。应该加强管理和保护,确定保护级别,通过立法的形式落实政府和部门的责任,并应与学术机构密切合作,制定保护和发掘、研究规划与方案。

倪喜军也建议,对地层出露较好的地区划定范围,停建建筑物,停止垦殖。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不要组织发掘,保持原貌就是最好的保护。

目前,渑池上河曙猿化石的秘密逐渐揭开后,也引起三门峡市和渑池县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展开相关的勘察、保护等工作。

渑池县委书记杨跃民表示,要结合渑池县情实际,在继续叫响渑池——华夏文明发源地,深度开发仰韶文化的基础上,叫响“渑池——人类远祖起源地”品牌。(十分感谢渑池县委宣传部张文、邓志伟、高艳敏对本文采写给予的大力帮助)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渑池上河曙猿 克氏假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