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日报资深记者张万连获古生物科学界最高奖“杨钟健科学传播奖”

(中国化石网报道)据辽宁日报(卜天 张辉):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奖项悄然授予了一位业外人士——朝阳市的一位新闻记者。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暨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年会,颁发了“杨钟健科学传播奖”,获此殊荣的有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欧阳辉、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淳、朝阳日报社记者张万连,据悉,这是古生物科学界的最高奖项。

张万连今年73岁,是土生土长的朝阳人。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张万连第一个报道了辽西朝阳第一件恐龙化石和鸟类化石的发现。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中科院专家频繁介入辽西化石发掘,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古生物化石宝库被渐渐打开,专家们的研究发现接连不断。

张万连作为朝阳日报资深记者,敏感地意识到这些研究发现具有世界性的重要意义和重大新闻价值。他怀着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跟踪报道中科院专家的野外发掘和研究工作。他跟随中科院专家四处奔波,在荒山野岭同吃同住,悉心探讨朝阳化石问题。中科院专家汪筱林说:“我们来朝阳,你就是半夜告诉他,张万连也会跑来。”张万连多年来在各级各类报刊上报道辽西化石的文章数以百计,有20多万字。

为了填平深奥的古生物专业知识和新闻通俗阐释之间的鸿沟,让读者对古生物科学知识能够明白晓畅,张万连除了虚心向专家学习请教外,还研读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及专业书刊,如《地质学基础》《普通水文学》《化石》 杂志等,所涉猎的书籍资料摞起来足有一米多高。有人称他达到了古生物学通俗科普专家的水平,中科院专家称赞他是一个专家型记者。

2003年初,为表彰他出色的新闻科普贡献,中科院专家把在朝阳市发现的一种翼龙命名为“张氏朝阳翼龙”。以记者姓氏命名古生物化石,在我国还是首次。中科院专家周忠和、汪筱林在回答《光明日报》 记者提问时说:“用张万连的姓氏命名古生物化石,就凭一名优秀科学记者的崇高品质、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他们还说:“严肃的科学报道应不折不扣地尊重事实,要把一个真实的科学事件展示给读者。”两位科学家对张万连在中华龙鸟的报道中顶住各种压力,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客观准确地在第一时间加以报道给予高度评价。他的事迹被编入我国高等院校 《新闻与写作教程》中的《科学写作》章节中。新华社把他的事迹拍摄成一部专题电视片,于2013年记者节向世界播放。2005年,张万连出版了25万字的《辽西化石》一书,首次比较系统、完整地追踪热河生物群发现的历史过程。

2006年退休离开记者岗位后,张万连宣传朝阳古生物化石、弘扬生命进化科学的热情不减,他又历尽艰辛自行组织拍摄了5集电视系列纪录片《探秘白垩纪》。作为电视制作行业的门外汉,他发奋钻研,自己策划设计,自己撰写脚本,自己剪辑制作。

《探秘白垩纪》在辽宁电视台和朝阳电视台播出,获辽宁省广播电视系统2014年好新闻一等奖。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生物 张万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