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西盆地东部发现旧石器考古新遗存

甘肃陇西盆地水洛河、清水河流域调查发现的石制品:1 .刮削器(Scraper),2 .砸击石片(Bipolar flake),3.砸击石核(Bipolar core),4 .石核(Core),5 .尖状器(Point),6.石核(Core),7.石核(Core),8.石片(Flake),9.刮削器(Scraper)。(李锋等供图)

1920年法国神甫桑志华(E. Licent)等在甘肃庆阳的黄土地层中发现旧石器,是中国最早发现有明确层位的旧石器,揭开了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序幕。解放后,在配合大规模基本生产建设工作中,考古学家先后发现了多处旧石器时代文化地点。这些考古调查所发现地点多集中于甘肃东部,经发掘的旧石器遗址也以甘肃东部居多。2002年之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兰州大学与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组织人员在葫芦河、水洛河、清水河流域进行调查,新发现了张家川、圪垯川、窦家沟、花沟、黑老鸹梁、鱼尾沟等旧石器地点群,丰富了陇西盆地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鉴于甘肃中西部地区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不断增多,其学术研究价值随之增加,2009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调查队,并于6-7月间对陇西盆地东部的水洛河、清水河流域进行旧石器考古调查,共发现新地点16处,其中葫芦河中游地区新发现旧石器地点1处,清水河流域9处,水洛河流域6处。采集石制品200余件,动物化石60余件,其中大部分采自地层断面。石制品个体多较小,原料以脉石英为主,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等。2011年最近期的《人类学报》刊发了该项研究成果。

葫芦河是渭河上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宁夏南部山地,由北向南,在甘肃省天水市附近入渭河。葫芦河流域位于陇西盆地的东部,清水河、水洛河是其两条较大的支流。陇西盆地在第三纪中期陇山运动时期形成。其后,六盘山持续上升,而陇西盆地则相对下沉,盆地内沉积了分布极广且厚达1000m以上的甘肃系红色层。清水河是葫芦河较大的支流之一,发源于六盘山,由东往西与水洛河交会后注入葫芦河。水洛河发源于六盘山山地,自东向西在莲花镇附近注入清水河。

联合调查队在葫芦河、清水河、水洛河两岸及其支沟发现较为丰富的旧石器地点,考古学家对这些地点石制品的初步观测显示其文化面貌基本类似,综合归纳为:1)制作石器的原料多取自附近砾石层,成分以脉石英、石英岩、花岗岩为主;2)剥片以锤击法为主,砸击法在少数地点被使用;3)石制品以中型和小型为主;4)石制品类型以石片为主,此外还有石核、断块、碎屑和石器等,加工成器的比例低;5)石器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凹缺器等,修理多采用锤击法,且以正向加工为主。遗憾的是,本次调查发现的化石多为动物碎骨,种属难以鉴别。

“剥片方法以硬锤锤击法为主,偶见砸击法;石器以小型为主,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等。石器采用硬锤锤击法加工,以单向为主,存在少量两面加工者;毛坯以片状为主,显示了中国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特点。地层观察、石制品特征以及14C测年结果表明,这些新地点时代应属于晚更新世晚期”,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锋博士研究生解释说,“新发现的徐家城1号、石峡口1号、石峡口2号地点等,其地层清楚,剖面上出露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丰富,进一步工作的潜力较大;这些地点的石制品中不乏加工精细者,其为了解该区域旧石器文化序列、技术演变可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说,“本次调查工作时间较短,并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所取得的材料十分零碎;有些地点地层不十分清楚,对其时代只能大体推断;大多数剖面由于多年的风吹雨淋,地层界限不清晰,野外地层多是大时段的划分,各地点时代只能初步判断。该地区为黄土梯田区,频繁的梯田修筑会对原生地层造成很大破坏,及时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将十分有利于文化遗产的提取和保护。本次旧石器遗存的新发现和后续研究调查,可为研究晚更新世晚期该区域内古人类的迁徙模式、生存策略及与环境变化的响应方式等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该项研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项目、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的资助。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旧石器 考古